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沉船搬家三年后复原
  • 2011年05月26日 作者:
  • 【PDF版】

    ▲5日上午9:13,古沉船船底起吊。

    ▲9:24,工作人员进行细致的调整,确保运送过程中钢笼的平稳。

    ▲10:10,14米长的拖拉机小心地转入菏泽市博物馆。

    ▲10:31,在菏泽市博物馆内沉船船底缓慢落下。

    文/本报见习记者 张园园 本报记者 胡志英片/本报记者 徐升 本报见习记者 邓兴宇

    5月25日上午,菏泽市博物馆院内东侧的平台上,包裹着古沉船船底的钢笼稳稳落下。加上之前已经搬运完毕的船板,至此菏泽古沉船已全部“搬家”至菏泽市博物馆。持续20多天的第三阶段发掘工作也随之完成。下一步工作人员将对发掘现场继续进行清理,并对古沉船进行室内整理修复工作,大约三年后,将与市民见面。

    25日上午9点,工作人员为吊装做着最后一刻的准备。工作人员用U型环将四根钢丝绳固定在钢笼上,并在钢笼的东侧拴了一根牵引绳,两端各有三人扯住,以便在起吊过程中掌握方向。

    尽管当天的天气有些阴沉,很多附近的居民还是一大早来到了现场。9点13分,在古船起吊的这一霎那,天气转眼放晴,不少前来观看的市民为之称奇。

    随着吊臂的伸缩,钢笼被缓缓地吊起,一米、两米……在距离发掘工地地面约5米的地方,钢笼来了个180度的转弯。“如果不掉转一下的话,钢笼一侧的工字钢就会在车外边,容易受力不均偏沉。”省历史考古研究所李胜利介绍,进行180度调整之后,与车厢接触的钢笼上的两个工字钢都会在车内。在一旁等待运送的是一辆大型拖拉机,据发掘工地业务指导孙明介绍,船底长17.5米,加钢笼之后总重量约在4.5吨,因现场空间限制,只能选择大型拖拉机托运。

    9点23分,“好!”现场工作人员齐呼,包裹着船底的钢笼缓缓落入车厢,吊装第一步顺利完成。“挺紧张的!”吊车司机李学田说,尽管钢笼从发掘现场到拖拉机上只“走”了16米,整个过程也只有10分钟,但他感觉过了挺久,“怕有任何闪失,一直捏着一把汗!”

    经过调整,古沉船船底安稳地躺在拖拉机车厢里,它要被运送到菏泽市博物馆。

    “因为和平路与中华路交叉口有一个古树,没办法过去,所以选择绕到南边走中山路。”孙明告诉记者,经过实地考察他们决定从和平路往南走中山路,再转到华英路,到菏泽市博物馆。

    据了解,运送钢笼的拖拉机车厢有14米长。载着约4.5吨重的钢笼,从工地现场至和平路就要先转两个弯,驾驶员在现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顺利通过两次艰难的转弯,也有不少过往车辆见状后为古沉船让

    路。在不到200米的距离,拖拉机完成这两个转弯只用了5分钟。

    据介绍,从位于和平路与中华路交叉口的古船发掘现场,经中山路到位于华英路的菏泽市博物馆门口,全程将近1500米,共需经过3个红绿灯,3个路口,载着钢笼的拖拉机行驶了约20分钟。

    9点56分,载着钢笼的拖拉机顺利通过和平路与中山路十字路口。在跟随钢笼“搬家”的过程中,记者看到拖拉机行驶速度并不快,每到红绿灯或转弯路口的时候,司机都会慢慢经过。

    10点10分,载着钢笼的拖拉机来到菏泽市博物馆门前,随后又来到博物馆东侧的水泥平台处。据介绍,这处水泥平台是沉船保护大厅的地面。“船太大,根本没办法先盖好房子再将其放进去。”孙明告诉记者,为了更好的安置沉船,他们并没有直接将恒温恒湿的保护大厅建好,而是先建了长32米、宽8.5米、高约0.5米的地面平台,将沉船船底、船舱板放入后,再进行保护大厅的建设。

    工作人员将支撑钢笼的钢支架安放好之后,10点31分,拖拉机上的钢笼再次被吊车吊起,4分钟后,经过180度水平调转,包裹着沉船船底的钢笼安稳地落在4个钢支架上,船头朝北船尾朝南,与发掘现场一致。当天的整个搬运过程用了95分钟。

    另据了解,25日下午,考古工作人员已开始在发掘现场原沉船船底位置进行探测。随后,室内修复工作及发掘现场的全面清理工作也将开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沉船搬家三年后复原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