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囤棉之殇
  • 2011年05月27日 作者:
  • 【PDF版】

    编者按

    羊群效应?或者蝴蝶效应?在一个非理性的市场里,棉农、纺企以及下游的织布厂、服装厂、印染厂都在忙着储存棉花、棉纱。现在,棉花缺口的谎言已经破灭:对于千方百计想卖个好价钱的棉农来说,“新棉已发芽、旧棉囤在家”是个无奈的结局;而对纺织企业更是灾难性的打击,棉价跌幅已高达1万元/吨。有的大企业会出现上亿亏损,有的小企业扛不住濒临破产,这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还厉害。

    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对结局,这样的“收—囤—卖或不卖”的囤菜游戏已不止一次在农产品领域中重现———大蒜、白菜、苹果……眼下,轮到的是棉花。本期创富推出“囤棉之殇”策划报道,以涉棉的上、中、下游领域———棉农、纱厂、纺企行业三方为样本,展现陷入囤棉漩涡中的各个利益体的焦虑与纠结。更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在市场供求信息传导滞后、生产盲目性大、农产品供给大幅度波动的行情下,如何尽可能避免“买难”、“卖难”交替出现?

    棉苗已长成,半数旧棉还压着

    棉价大起大落 棉农踏空纠结

    “现在4块多一斤的价格我是不会卖的,辛苦了一年,打心底里还是不太甘心。”对于德州市夏津县三里庄村村民徐一岭来说,去年9月到现在棉花飙涨70%又大跌40%的行情让种了20多年棉花的他着实玩了一把“过山车”,兴奋之后更多的是失落,“越涨越不卖,越跌越惜售”的心理怪圈让他和夏津的棉农们始终挥之不去。

    眼下新的棉苗已经生根发芽,可去年的旧棉仍积压在库,新的棉季,被动弱势的徐一岭只能期盼今年棉价来得更平稳一些,不再忍受大起大落的纠结。

    “这些都是去年收的棉花,现在都在这里压着呢。”在德州市夏津县银城街道办事处三里庄村村民徐一岭的家中,这位种了二十多年棉花的棉农正望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棉花愁眉不展。

    像徐一岭这样的棉农,在整个夏津县非常普遍。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水文条件,棉花种植成为该县主要的农业形态。数据显示,夏津县植棉面积达30万亩,年产棉7.5万吨,占整个德州市的近1/3,是全国产棉十强县,素有“棉都”和“银夏津”之称。

    如果在正常年份,徐一岭仓库里的棉花早就卖光了,可新棉在4月中旬就已经种上了,现在都长到了10厘米高,徐一岭去年的棉花仍然在压。“有4000多斤吧,现在籽棉价格在4.2元一斤,比去年高点7.2元一斤的价格跌去了四成,现在想卖又不甘心,不卖价格又涨不上去,愁人。”说起现在的尴尬心态,老徐脸上再次泛起了愁云。

    徐一岭去年种了11亩半的棉花,由于自8月中旬以来连日阴雨,这对喜干不喜湿的棉花生长造成了极大影响,每亩棉花正常年景产量在500斤左右,可去年有400斤就不错,全县的棉花整体遭遇减产。基于此,当时市场对棉花涨价的预期越来越强,果然从去年9月新棉上市开始,无论期货与现货棉价一路飙涨,至11月上旬达到了每斤7.2元,创了历史高点纪录。

    可在棉价高涨的行情中,夏津的棉农们却开始“惜售”。“当时都觉得减产这么厉害,价格肯定还要涨,所以都不卖。”徐一岭表示,尽管7.2元一斤的价格是他种棉到现在从未遇到的高价,但他和许多棉农都认为价格还会涨,所以大多数人的棉花都没出手。结果11月下旬开始棉价突然变脸下行,一直跌到每斤5.3元,此时一部分棉农仍觉得价格太低不舍得卖,想卖的却因周边棉花加工厂迫于资金周转而停止了收购。

    手握着4000多斤棉花的徐一岭,同样伴随着棉价的涨落经历了上述纠结的心路历程。“我们村里这种压棉的情况很多,差不多有近一半的人都没卖掉。”

    长期从事棉花种植调研的夏津县农林局植物保护站站长于佃平告诉记者,由于棉农风险意识有限,在棉花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时极易陷入“越涨越不卖,越跌越惜售”的心理怪圈,目前整个夏津县棉农有近一半的人手中仍有去年的存棉。

    (下转B06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囤棉之殇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