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名围观:信任感的保卫战
  • 2011年05月27日 作者:
  • 【PDF版】

    主笔/周锦江

    火车动车也启动实名购票、购物卡的实名也已尘埃落定,同一时期,如此集中的落地实名制度,并不多见。手机实名、网吧实名、博客实名……实名领域在不断扩张,而且愈演愈烈。

    实名制社会,传递的是信任重建。然而信任这种东西,又不单单带着一个制度性色彩。它包含了思想、观念,包含了社会跃动、人心流变。

    实名制,到底只是见超拆招的“强制启动”。别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给它,也别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宝给它。

    强制信任模式

    2011年3月一天深夜,奎文区的郑才俊手机短信提示

    音响起,刚刚入睡的郑才俊抓电话,屏幕显示:“我是北京某医院的医生,你的孩子出了车祸,急需手术,请速速打20000元手术款到XX账户。”

    刚刚结婚还没有孩子的郑才俊无奈地笑了笑,说一句“无聊”后继续睡觉。

    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上当受骗的也有。被人骗了怎么查?线索就是机主信息。但随便说个名字就能办个手机卡的时代,上哪儿找人去?

    手机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人多事儿杂,问题越来越多。

    于是在2010年9月,手机实名制启动了。

    2011年的春节,东北佳木斯的陈小松打遍潍坊所有的火车票售票点的电话,得到的答复全都是“无票”。每年仅有一次回家机会的陈小松不死心,彻夜排队,最后终于“站”着把家回了。数十张火车票,刚刚开始放票就瞬间售罄?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

    2003年7月10日,蔡茂松公开提出火车票实名制设想。蔡茂松指出能买到春运火车票,已不单单是金钱问题,更成为权力和能力的显示。建议实行火车票实名制,将购票人有关资料打印在车票背面,旅客进站登车时,凭其身份证,以打击倒卖车票的现象。

    2011年5月23日,全国范围内动车组开始实行火车票实名制。

    春运,一票难求,黄牛横行。在历时近8年后,火车票的实名终于成为现实。

    同时出现的还有网络实名制、网吧实名制、储蓄实名制。看不见的因素总在破坏者社会某一方面的公平,不公平、不对等导致不信任,而当社会信任感被这些看不见的因素所左右、进而愈演愈烈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强力的手段出现。

    这种手段有个统一的定义,叫“实名制”。实名社会要设置的,是“强制信任”的模式。

    把看不见的问题放在明面上来,一目了然,眼见为实。总可以不用怀疑了吧?

    然而,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虽然虚拟带来不信任,但虚拟的一个最初原因也是因为不信任。被强制的信任也同时失去了自由,有多长久的生命力。

    所以在亚运会期间,广州买刀也得实名的说法一出,不少人捂上嘴巴偷偷笑了。

    无自由,不信任

    客观来讲,市场上或者某些领域出现规范监管问题,逃不开制度,更逃不开道德。

    有人说,成熟的经济社会中对于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从来都不曾淡化。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做到完美规避所有问题,可以不变应万变,但这也不是监管部门推卸责任的理由。监管的效能终归有个限度。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道德自律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诚信,落实起来还得依靠一个个自然人,约束一个个自然人的前提条件就是让自然人们以真面孔视人。

    而真实的一个前提,是轻松、自由和互信。

    徐靖说,当生活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时,每天“朝九晚五”往返于家与办公室之间。办事尽量做到有礼、说话尽量不得罪人。这样的生活让人觉得快要疯了。平常有空的时候,徐靖总是喜欢上各种论坛,用“键盘在唱歌”这个名字大抒情感。看到兴起时,大呼“楼主牛X”;碰到不满时,大骂“畜牲”。

    徐靖觉得,每当这个时候才接近到真实的自己。喊爹骂娘,快意恩仇。

    所以当实名出现时,反对的声音也适时出现了。

    原因是,它保障了一种“强制型信任”的同时,卡死了另一种“接受型信任”的可能。

    不自由了,怎么能谈信任呢?

    即使是从“技术”层面上去想。我们都知道如果在网络上进行诬陷、造谣,不管你是否是实名,公安机关一样可以找到你。而事实上,如果真的在网络上实行实名制,可能反而会给公安机关加大查处的难度。因为实名制的人用了他人的身份证进行注册在网上造谣、诬陷别人,公安机关按这个实名一定会找错人。

    别把“实名”想得太高

    当什么都变得实名之后,一些想“摸黑”办事儿的路被堵死,民众处于一个被“曝光”环境中。抛开想一条道走到黑苦心钻营漏洞的小众之外,大多数人又陷入一另一种恐慌。

    火车票实名制刚落地两三天,因实名带来便利的同时,弊端也同样明显。一张张火车票上印着买票人的身份证号码和个人姓名,如果有人利用火车票行不轨,那信息主人往往需承担背黑锅的尴尬。高新区的宋静静刚刚买了一套房子,每天都会有超过5个装修公司的电话询问是否要装修。宋静静想了想,前后实名操作的东西太多,手机号在

    不少地方是完全公开的。贷款、开各种证明、购房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泄露点。

    在不断强调个人信息私密化的当下,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同样重要。

    所以社会信任的构建,制度之外,还要讲人情,讲感性。

    而目前对于实名所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危机,似乎还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诚信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却满天飞,毫无隐私可言。这样的诚信体系现状,令实名变得有些让人不那么痛快。

    反腐败也好,打击违法犯罪也好,制度固然要硬起来,但作为制度对象,也须构筑起诚信的防线。社会上有这样的一个现象,出问题骂没有制度,有了制度骂制度不严密,于是一个又一个制度接踵而至。这个制度的执行效果也大大折扣,于是陷入了一个怪圈。

    诚信的标杆树起来了,但维系者却是个个面像模糊。实名制围观,信任感重建。要知道,这个制度是为了让一个个模糊的面孔清晰起来,给道德和法律一个趁手的帮手。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名围观:信任感的保卫战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