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柳疃丝绸,何日君再来?
  • 2011年05月27日 作者:
  • 【PDF版】

    柳疃镇西玉村的刘祥国、姜树国老人,都是老织工了,从在烟台丝质厂打工,到回到昌邑本地织绸,他们干了一辈子的织工。回忆起织工的日子,刘祥国老人陷入了深思。他们时常这样坐在一起,聊聊“唧唧复唧唧”的日子,比比谁的手变型的厉害。

    魏耀琳,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他感情最深厚的就是柳疃镇最原始的织机了。作为柳疃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振兴传统工艺的担子可谓任重道远。

    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公司内,现代织女们在机器前忙碌着,新的机器让生产效率提高了,加入了柳疃制丝工艺的精髓,华裕丝绸厂的订单都排得非常紧张。

    本报记者 秦国玲

    昌邑有个镇,镇名为柳疃。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开拓南洋诸国丝绸市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柳疃镇成为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和“华侨之乡”。而如今,柳疃镇如茧绸般流光溢彩的年代已成明日黄花。桑田变广厦,织机落尘埃,神秘的技艺随着老艺人的离去也成了黄土,那曾经的辉煌早已不在。

    2006年底,柳疃丝绸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个却仍然挽不住历史留下的落寞。古老的技艺精致而脆弱,柳疃子弟倔强的传承仍抵不住商业大潮汹汹而来。

    人没了,都没了

    初夏的昌邑柳疃镇,四周都是安静的农田,经过几日雨水,清净明朗。红的瓦白的墙隐藏在高高矮矮的树影里,这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小镇。

    看不出曾经的这里,车水马龙,行商坐贾,丝绸上泛着的是商业繁华的光彩夺目。唧唧复唧唧,家家当户织。

    其时是5月11日,记者赶到昌邑柳疃南玉黄庙。还没正式打听,只是开口一问,村民就无不摇摇头。“来晚了,初六刚刚去世,今天出殡……”

    记者要找的,是一位名叫齐象臣的老人。柳疃丝绸工艺截至目前为止,仅剩为数不多的还在织绸的人。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也已经不在。传统工艺和织机,都逐渐成了尘埃。“家中的‘笨机’都卖了。”

    传统的柳疃丝绸工艺用的机器,都是纯木手工打造的,因为完全靠手工,被当地人称为“笨机”。丝绸的织机主要部件有机楼子、压轴、盛框、蚂蚱腿、倒桩、将军轴、元宝轴、座板、脚蹬板、梭等近20种零部件。而蚕丝要在织机上织成成品丝绸,需要经过浆丝、络丝、拧穗子、刷机、缯机、牵机、织机、漂炼、平绸等十几道工序,要比现今的机器生产繁琐很多。

    这些就是传统的柳疃丝绸织造工艺。“用这种织布机织丝绸,正常人一天能织10米丝绸,干活快的一天最多也就能织20米。”

    而在南玉、北玉、西玉,当年三处柳疃织绸集中地,有“笨机”的人家基本上没有了。村中能叫的上名来的老艺人也越来越少。柳疃派出所的寇玉奎掰着指头数:“南玉的齐象臣没有了,齐文忠也没有了,好多老人年纪都大了,说不准哪天就都没了。”

    下辈子,再不做织工

    西玉村。

    刘祥国今年79岁了,当年他和同村的姜树国、寇树明一起到烟台丝织厂工作时,才只有15岁。“那个时候我年纪最小,学东西却是最快,但是体力跟不上。”刘祥国在自家的小院里,弯着背,挪动着脚,拎着一个烧水壶去盛水。水壶并不重,可是长年上织机工作,现在他的腰已经直不起来,手伸不直,膝盖经常疼。

    “干了一辈子的织工,下辈子再也不干这个了。”刘祥国说。

    然而这些技术,曾是他们一辈子赖以生存并引以为傲的资本。

    年近八旬的刘祥国,双手依旧活络,轻而易举就能将大拇指反扳过来靠住手臂。这就是当年练就技艺的影子。刘国祥记得,初学艺时,每天要花四个多小时甩手腕,练习“丢梭”的动作,练到浑身发汗,手腕酸麻为止。练习打结时,必须长时间弓着身子,站在织机前。为了让他不轻易抬起身,师傅用一根绳子从他后颈绕过,再将绳子的两头拴住他的脚板。天长日久,刘祥国的手腕关节比常人粗大,骨节突出。腰板因为长期半弓有些僵硬,晚上睡觉,有时连身都不能翻。

    在烟台工作了几年,全国解放,昌邑丝绸逐渐发展起来了,刘祥国、姜树国等人回到昌邑。

    “我们可是当年是第一批有技术的织丝工人,有技术。”85岁的姜树国骄傲地强调“技术”两个字。

    他把爬满茧子的手伸了过来,“你看,这些茧子,你看,我的手,伸都伸不直,都是拿梭子拿的。”“从20岁开始就干‘笨机’,一天的时间都坐在织机旁,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一动不动地坐着,踩踏板,扔梭子,一直这样干。”

    可是如今,村外就是麦田,绿油油的,只是不见当年的织机和桑树。

    刘国祥说,下辈子再不要做织工。

    然而已经不用下辈子了,只在今生今世,当年的机杼声声就都已经没了。

    桑田何处

    柳疃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昌邑市华裕丝绸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魏耀琳也是干了大半辈子丝织:17岁高中毕业就进了丝绸厂,当时还是临时工,从最初级的学徒工、挡车工一点一点干起,到维修工,一线干了20年,再到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厂长。

    1956年昌邑丝绸厂建厂,和众多老字号一样,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艰辛和坎坷,但也正是这样的磨砺使得华裕丝绸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0年代,柳疃各处家家有织机。魏耀琳的老家建了纺织厂。建厂时全是木质的机器,4台机器一个人。1995年,是昌邑丝绸效益最好的时候。1997年,昌邑丝绸厂一个长分为一厂、二厂两个厂。2000年,企业改制之后,魏耀琳成一厂厂长。2002年,成为现在的华裕丝绸厂董事长。

    那个时候昌邑丝绸还是鼎盛时代,整个山东省有22家丝绸厂,产品出口东南亚、欧美、意大利等国家,昌邑丝绸厂都有一千多员工。客商为了拿到货,天天在厂外排队等着要货。胚绸一年产量360多万米。

    但如今,整个昌邑做丝绸的就只有华裕和华信两家丝绸厂了。魏耀琳叹口气说,现在丝绸产业越来越难做,举步维艰,产品主要出口,国内消费不高,整个山东省还有5家制丝企业,昌邑两家,淄博两家,威海一家。

    这两年时间,本地找桑叶最困难,现在昌邑地区基本城市化了,当年的桑田鱼塘早已被林立的高楼大厦所取代。而且随着人力成本的增高,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在家养蚕种桑,费时费力费工夫,只有宋庄等地有零星种植。

    丝绸相关企业纷纷破产。本地的一家缫丝厂去年刚刚倒闭,曾经辉煌一时的丝绸印染厂,现在也不做丝绸印染的生意,而是改做棉纺织印染。

    “蚕茧原料价格是最大的门槛。”魏耀琳说,2008年的时候每吨价格为20万左右,今年上半年达到42万元一吨,价格达到历史之最。而且织造费偏低,各种费用加起来,刚好持平。“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是最困难的,现在能挺过来不容易,可是挺过来了,就意味着企业的基础是很雄厚的。”

    “厂里有500多口子人,老祖宗留下的产业不能败在自己手里。”魏耀琳重重地说。

    传下去,传给谁

    “老工艺何去何从,我也不知道答案。”魏耀琳有些困惑,关涉传承,这个担子着实太重。现在老的柳疃制丝工艺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而且也没有市场。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和一个企业的力量,难以改变整个丝绸行业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人结婚,会用丝绸被面作礼,但90年代以后,人们都用被套了。再加上丝绸纹样落后、产品缺乏创新和体制上的原因,丝绸开始逐步从国人眼中退出。

    与丝绸相伴大半生的姜树国无限落寞,他常念叨:“咱们的好东西就这么丢了?”

    记者在柳疃采访时了解到,在2008年、2009年,柳疃镇曾经组织了两次丝绸文化节,但最后却变成了客商和商家的晚会。

    当地文化站张永卿无奈地说,柳疃制丝工艺申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但对本地制丝的发展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到如今都没有一个详细的保护方案,而年

    轻一代中又无人学习,如何传承的确是个难题。

    但值得庆幸的是,至少现在,有这么一群“丝绸人”,在用自己的心智,为这个曾经辉煌的产业鼓舞,用实际行动为丝绸产业的发展努力。

    术业有专攻。柳疃丝绸的专业老字号,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里时时刻刻不忘保持住良好的传统,无论是产品的生产、经营还是工艺的沿袭,魏耀琳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以传承丝绸为己任”的目标。

    魏耀琳总觉得,丝绸不仅仅是产品,穿越千年的精神含量,远远超过绝大多数文化产品。如果说中国只有一种文化产品是影响了世界、影响了历史,那就是丝绸。一座城市,随着历史变迁,有些传统产业沦落,是正常的,但是有些是万万不可轻视,万万不可丢弃的。一旦丢弃,损失的绝对不是简单的经济,而是综合的文化,是城市形象不可挽回的损失。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是对立的,为了实现两者的结合,很多丝绸人正在努力加大研究力度、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借鉴、利用多种学科和多种行业的高新技术成果推动丝绸行业科技进步与发展。

    魏耀琳说,中国作为“丝绸大国”、“丝绸之都”,有着上千年的丝绸文化历史,而在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尚需花很大的力气去唤醒民众“消费丝绸”的观念,这对于“丝绸大国”而言,多少有些无奈。而在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美等国家,他们对丝绸的热爱超乎我们的想象。

    2010年,著名服装品牌阿玛尼的新款服装采用的新材料就是出自华裕丝绸的新品种丝棉。这多少,让魏耀琳感到了一些安慰。

放大 缩小 默认
柳疃丝绸,何日君再来?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