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李文鹏
5月25日一早,在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社区上班的宫雪,把当天需要接待的参观单位写在了墙上的记事板上。如今,每天都会有几拨来自全国各地的队伍,前来参观刘集村党支部旧址。
早在1925年春,山东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就出现在这里。在刘集人的眼中,当年共产主义的火种传播之快,是与“大胡子”(马克思)分不开的,因为《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译本就在那时流传到了刘集。
“刘集的历史绕不开‘大胡子’”
凡是到过刘集支部旧址的人,都会注意到陈列展厅中的一本《共产党宣言》。这是1920年8月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版。小册子封面上印着“马格斯”的大胡子头像,由于当年排版的疏忽,封面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尽管陈列馆中摆放的是复制本,可依然能勾起刘集人的回忆。
“要了解刘集的历史,就绕不开‘大胡子’。”今年78岁的刘百平老人,对刘集的革命历史了如指掌。刘百平说,《共产党宣言》是1926年春传到刘集村的,那时候村里没人见过外国人,也不知道马克思是干什么的,只知道这本书是封面上的那个大胡子写的。
“奶奶告诉我,爷爷他们当年用被子挡住窗户,偷偷在屋里学习‘大胡子’。”今年69岁的刘奎湘老人说。他的爷爷刘良才是刘集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也是广饶县委最早的负责人。如今供各地来客参观的刘集支部旧址,就是刘奎湘家的老宅子。
在刘集支部旧址被保护起来以后,刘百平就成了义务讲解员。“我是管理员,还是解说员,又是纪念馆的馆长,不过做这些都是义务的。”
1920年秋,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着手建立党组织。在山东早期的共产党员中,就有刘集村的刘子久、刘雨辉等人。1925年,刘子久利用回乡探亲的时间,在刘集村秘密发展刘良才、刘英才、刘洪才等人成为党员。此后,中共刘集支部成立,刘良才担任书记。
1926年春节,刘雨辉和既是同乡又是同志的刘子久、延伯真一同从济南回故乡省亲时,把一本1920年8月版的《共产党宣言》带到了刘集,并成为刘集党支部的主要学习资料。
“听奶奶说,爷爷他们学习‘大胡子’,一学就是一夜,直到天亮才肯结束。”刘奎湘说,他在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爷爷当年的事情,刘集党支部的党员们经常晚上聚集在他家的北屋,在煤油灯下学习这本《共产党宣言》。
“保存好这本书,它比生命都珍贵”
“对于刘集人来说,这本书比生命都重要。”刘百平说,当年为了保护这本书,村里的党员想尽了办法。
1930年11月,敌人开始在广饶搜捕共产党人,刘良才等人不得不销毁党的机密文件和学习材料,但对于手中的这本《共产党宣言》,却始终舍不得。
1931年2月,刘良才到潍县担任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把手中的《共产党宣言》交到了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手中。“保存好这本书,它比咱的生命都珍贵。”刘良才嘱托后,就赶赴潍县工作了。
刘百平说,为了保存这本书,刘良才和刘考文想尽了办法。“他们从来不放在自己身上,都是藏在隐蔽的地方,比如灶膛、炕洞、粮囤底下。即便这样,他们还是不放心,隔几天就要换个地方。”
1932年8月,广饶邻县博兴暴动失败后,刘考文也面临被捕的危险。经过几番慎重考虑,刘考文决定将这本《共产党宣言》交付给忠厚老实、不易引起注意的刘世厚。
老实本分的刘世厚可能不知道“大胡子”是谁,可他知道这本只有56页的小册子比他的生命都重要。刘世厚在床铺下面挖了一个暗洞,把装着《共产党宣言》的竹筒藏在里面,有时还会把竹筒藏进屋山墙上的雀眼里。
“最危险的情况出现在抗战时,这本书差点被烧了。”刘百平说。1941年初,日伪军趁夜包围了刘集村,烧杀抢掠,制造了“刘集惨案”。全村80多人遇害,500多间房屋被烧毁。已经离开村庄的刘世厚不放心屋山墙雀眼里的《共产党宣言》,于是又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回村,在滚滚浓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