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场城市选在了济宁,6月11日这天,曲阜、汶上、兖州等地将举办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活动。为此,记者在端午节期间走访了汶上。刚进入汶上县南旺镇,就看见前面一辆辆装卸车马不停蹄奔向一个目的地———建设中的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在这个公园里,一边是现代化的大运河科技馆,另一边是沧桑的运河河道、附属古建筑群。犹如老人和孩子正温情相伴,讲着那亘古流传的故事。
“忙碌”的考古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内,人们在忙碌着。大运河科技馆内的建设、古运河河道的发掘、建筑群的修缮、园地上的绿化等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大运河科技馆是一座以南旺枢纽科技成就为主题的展览馆,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大运河水工科技,展示大运河的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它规划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展厅初步分南北展厅,北厅展出会通河的历史图片、文字,南厅为水工模型。
目前,科技馆施工和水工模型安装已基本完成,水工模型正在按计划进行运行调试。整个水工模型大概长50米,宽7米,微缩展示了在南旺引汶河之水“接济”运河的真实场景。船闸起落、河上泛舟等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让置身其中的人们仿佛回到了明朝。
走出大运河科技馆,一群因运河而生的古建筑进入视线。经过文物部门的努力,禹王殿、禅堂、蚂蚱神庙、宋公祠、文公祠、关帝庙、观音阁等已经恢复了“容颜”。走过建筑群,就是古运河河道。目前,分水龙王庙建筑群遗址的考古发掘已经结束,小汶河与大运河交汇处已清理完毕,古河道河形整理工作也已完成。
大运河申遗的标志性节点
为纪念南旺枢纽工程建设600周年,国家文物局决定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期间在汶上南旺举行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奠基仪式。记者了解到,古代会通河从南旺经过,而由于这里的地势很高,经常造成船只搁浅,影响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再后来就废弃了。到了明朝永乐年间,为了解决迁都北京带来的南北运输问题,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人主持疏浚会通河。同年,宋礼调集青州、兖州、济宁等民工20余万人投入施工。会通河虽然重开了,但河道水源不足,影响漕运。宋礼非常担忧,微服寻访良策,这时他遇到了白英。
说起白英,南旺的老百姓常称他叫“汶上老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称其为“老人”并不是指他年纪很大,而是代表了一种尊敬。宋礼采纳了白英的建议,修筑戴村坝,开挖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入大运河,在汶、运交汇处设分水口,使汶河水“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从此有了大运河连续数百年的畅通无阻。南旺枢纽工程是明清漕运的关键所在,更是大运河申遗标志性重要节点。
为纪念宋礼、白英等创修南旺枢纽工程的水利壮举,明清两代在南旺汶、运交汇处建造了“分水龙王庙”。后来,又建了宋公祠、白公祠、潘公祠、禹王殿、水明楼、莫公祠等建筑群。
汶上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
汶上是著名的佛教圣地。1994年维修宝相寺时,在太子灵踪塔内出土了佛舍利等141件佛教文物,轰动了全国。此后,汶上以建设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都佛苑旅游景区为龙头,倾力打造“中国佛都”文化旅游品牌。
据介绍,国家文物局及省、市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南旺枢纽工程的保护,2008年启动了南旺枢纽工程和分水龙王庙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2010年7月又召开了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保护研讨会。随后不久,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目前,汶上已经编写出版了反映南旺枢纽非物质文化的《分水龙王庙的传说》和反映汶上特色佛教文化的《佛塔地宫探秘》两部专著,制作了一套银质纪念币。纪念币内容涉及“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大运河南旺枢纽创修600周年纪念”和“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奠基纪念”。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汶上还将筹划推出公众考古活动,拉近专业考古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文 本报记者 张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