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念军 刘遥
很多事情在一瞬间发生,我们并不能做出太多解释,或者假设。
比如李学国,这个普通的临沂的哥。
对于这个刚刚从我们身边离开的人,一切只能从别人的讲述谈起。一条宽阔的大河润泽着这片宽厚的土地,一个脆弱的生命永远淌进了时间的河流。
从临沂市区的九曲小学,到郊外的汤河镇前东庄村,李学国在这条路上走过好多年。前者记录了他的婚姻生活,后者则有着他成长的回忆。
将丈夫生前的手机捧在手里,徐景花看到的,是一条条自己发送的短信。而那个曾经与她朝夕相伴13年的人,已注定不能再回到她身边。徐景花有些沙哑的喉咙里,不时发出一阵猛烈的咳嗽。
这个小学老师,有着普通家庭妇女的婉约。她始终坚持,“相比早出晚归多赚三十二十的,我觉得,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饭更重要。”
“我们一直都很普通、很不起眼。”在徐景花的讲述里,这个与自己朝夕生活了13年的男人,不引人注意,却也从不退缩。“一定是他,靠直觉我就知道,他一定会站出来。”徐景花说。
但这一次,他纵身一跃,39岁的人生,从此融进沂河。这是一条500公里的母亲河,它从山中来,始终哺育着这片绵延的土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沂河儿女身上,始终烙印着沂河的影子:朴素、宽厚、奔放,而又执著。
它就是那么一条河,正如所有熟识李学国的人所说,他就是那么一个人。“他话不多,但很耿直,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李学国的战友代声华说,“他做出这种举动,一点也不奇怪。”
早出晚归,任劳任怨,但一次意外,便可以轻易将一个普通人辛苦积累的财富积累掠走。
这样的打击,一次又一次降临在李学国身上。但他依然恪守本分,靠自己的努力,勤勤恳恳赚钱,踏踏实实过日子,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在临沂街头,像李学国这样的普通出租车司机有三四千人。在他死后,当地至少400名司机停下了生意,自发前往送别他。“向英雄致敬”的白色条幅飘荡在车队间,沿途市民无不驻足瞩目。
这是对英雄的崇敬;也可以说,作为同行,他们感同身受。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李学国能够感动很多人———因为他就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个人。
李学国为我们重新确认了英雄的内涵:在家庭生活中,不气馁不放弃,始终呵护妻儿,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在社会生活中,有正气申正义,秉承社会道德,他就是这个社会的英雄。
英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