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苏超
6月2日中午12点,正是福建农林大学学生食堂最繁忙的时候。
穿着工作用胶鞋的陈文原,T恤衫已经完全湿透,在两架摄像机前,带着点羞涩的微笑。“这次是给央视录的。”陈文原显然对这么多媒体的到访感到很不适应。
就在一些大学生的公众形象变成悲摧族时,竟然有这样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人,毫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在收碗这么一个看似毫无创造性可言的岗位上,爆发出惊人的激情。“收碗哥”陈文原刚刚走红网络时,很多人声称,在陈文原的身上得到启示,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有些老套的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故事,在当下的社会中没有多大实际价值。
一位资深媒体人在博客里这样写着,他认为这种穷孩子积极奋斗的故事,如果发生在富二代、权二代头上,才是社会希望所在。
抛开这些纷繁的声音,我们直面陈文原时,才发现这个贴着90后标签的年轻人,如他眼中生动多彩的世界一样富有活力。
毕竟,你什么背景都没有
齐鲁晚报:走红后,觉得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陈文原:没多大改变。你要是我老板的话,我现在就跟你说,我出名了,要走了,你肯定接受不了吧。
齐鲁晚报:说要给你工作的企业,都是什么样的工作?
陈文原:基本都是销售方面的。可我现在肯定没这么多时间,我还要上课,忙不过来,有很大冲突。这样就不能把工作做好,学习也弄不好,基本不会考虑。
齐鲁晚报:你从大一就开始兼职,这么多年打工有什么体会?
陈文原:打工不只是挣钱,还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比如我每天挣钱很辛苦,那就要想怎么省钱,不能随便花。怎样省呢?那就要学经济理财方面的知识,然后就要了解这个行业,它的价格是怎样的,利润是多少,我们要被剥削多少啊。
齐鲁晚报:你就是从这里面学习的?
陈文原:对呀。虽然你看我现在做的是体力活,但很多时候不觉得收碗是体力活。这要看你怎么去想。一些轻松的工作,除非有关系才能得到。我们的那点关系,只能做一些体力活。毕竟,你什么背景都没有。
齐鲁晚报:体力活里也有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陈文原:对呀。收碗这么简单的工作,你想,我该怎么收,先收碗还是先收筷子,往哪个方向能倒得快一点,力度怎样,怎么控制。还有碗在那边,怎么扔准确,而且要听声音,掉地上跟掉筐里声音不一样。要用心去做,你才能体会到这一些。刚开始那个筷子,筐在后面,你要这样转过去,还是这样,两手交叉,直接下去,力度也要掌握好,方向也要好……
(说到此处,陈文原开始做动作示意,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工作中的细节。)
齐鲁晚报:你很享受这个过程
啊。
陈文原:(笑)我很少跟人提这个过程。你要用心去感受,刚开始收碗,人都傻了。习惯了,再拿到那个碗,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扔出去。
年轻人没必要去计较这么多
齐鲁晚报:一般人干不了收碗这个活?
陈文原:不是干得了干不了的问题,就是想不想干,能不能用心去干,反正工资都一样。我的基本工资是四百,很多人六七百块。
齐鲁晚报:你们都是按小时算工资的吧?
陈文原:是按时间算工资的,一小时6块。我有奖金,一百块嘛,别人才五十,可是我的工作量要大多了,按总量的话,我的工资应该是两倍,或两到三倍才合理。
齐鲁晚报:你觉得这个报酬不公平?
陈文原:嗯……这样说话太计较了。
齐鲁晚报: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觉得自己机会没有那么多,也有一些社会不公存在,就觉得生活没有什么希望。
陈文原:我觉得,像我们年轻人没必要去计较这么多,我们更多的是学一些经验,多一些经历。
齐鲁晚报:你同学也有做兼职的吧?
陈文原:他们做兼职不会收碗,太吵、太脏、太累了,也很臭。他们会做比较干净的、比较体面的,像在德克士、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地方做服务生,也有人做家教。
齐鲁晚报:现在很多人质疑大学教育,不如早点出去挣钱。
陈文原:嗯,像我们那边的人,读大学的虽然现在越来越多,但我们上一辈都很难学到这么多东西。也没这么多机会。大学生重要的是培养自学能力。即使不去挣钱也没什么。
齐鲁晚报:对创业有什么打算吗?
陈文原:肯定要工作一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怎么做?具体方向是什么?都没有确定出来。只有出去工作,去了解,你才能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哪个方向有前途。像我们这个年纪,肯定也没有多少实践,所以要更加谨慎。
齐鲁晚报:你觉得,即使年轻也没有多少时间可浪费,要为更好的机会而积累?
陈文原:对,就是。你要有一些经验、有经历,才能更好地去做这些(比较好的工作)。不然你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了解,怎么做?肯定做不来。就是说不要太在乎什么,要实际去了解,成功率才可能会高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