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尹明亮
今年53岁的潘应国住在正觉寺小区二区18号楼。15年前,他从章丘农村来到济南,主要靠摆小摊来谋生。
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潘应国是18号楼的楼组长,是个热心的党员。但很少有人知道,自从搬来济南,他几乎每年都义务献血,如今已累计献血达7000多毫升,相当于一名成年人全身的血量。
12日,在潘应国的家中,说起自己第一次献血的时间,老潘已是记忆模糊,只记得那是1997年前后,“开始的时候,也不经常献,想起来就献一次,那时一般要求最多3个月献一次,一次200毫升,不过我也就是一年一两次。”
十几年来,献出了多少血,老潘自己也说不清楚,“从来也没具体算过,粗略估计,少说也得7000毫升了。”拿着一摞并不齐全的献血证,记者大致算了算,也近6000毫升了。
“这几年献血都成习惯了,一过6个月,就会准时去献,不过去年去了外地一趟,就落下了一次。”老潘说,现在献血也方便,到泉城广场也就走10来分钟,前两天刚献了一次。
7000毫升血液,相当于一名成年人全身的血量,不过对于这么多献血量,老潘并不在乎。“献血多少其实无所谓,本来就是为了公益,谁让咱是个党员呢,没有特殊的本事,这也算为社会做点事。”潘应国说。
不过,对于献血老潘也有几点遗憾,一个就是自己的年龄,“53岁说老不算老,不过对献血来说,就不算小了,年龄超过55岁,再献,人家就不要了。”另一个遗憾就是没法捐献骨髓,“七八年前,去中心医院捐骨髓,谁知捐献骨髓要求的最高年龄是45岁,我当时恰好超了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