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沦为“道具”的听证会注定要冷场
  • 2011年06月13日 作者:
  • 【PDF版】

    □陈方  经常“失信于民”的听证会这一次遭遇了民意的“报复”。这几日,东莞市水价听证会市民“零参与”的新闻被舆论聚焦。新华社记者核实调查后称,听证会“零参与”的说法有些不准确,在报名截止期内有5人报名,其中4人直接向物价局报名,1人在当地媒体报名。东莞市物价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参加人数之少出乎意料之外,远远没有达到要求的10名公众代表的数量。

    “零参与”也好,“5人报名”也罢,东莞市这一次水价听证会确实遭遇了无比尴尬的局面。本来是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听证会,老百姓却“打酱油”似的轻轻飘过。面对此番情形,东莞市消委会秘书长邓国平表示,“报名者寥寥说明消费者民主素质有待提高。”此论一出,舆论更是一片哗然。多少对现实国情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老百姓为什么对听证会不再“感冒”,那是因为听证会“逢听必涨”,民众的意见得不到尊重,民意反而成为“程序正义”的“道具”。从“北京水价听证会代表九成赞成涨价”,到“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代表身份造假”,种种“中国式听证会”已经伤透了公众的心。明知道自己可能又要成为“摆设”,谁还会对其倾注热情呢?

    有论者对此评论,即便是听证会存在走过场的成分,民众也不应该放弃参与听证的权利。权利唯有争取,制度才会完善。但是,在我看来,东莞市民对水价听证会表现出来的集体冷漠,未必不是争取权利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无论是景区门票听证,还是水费电费听证,民意得不到真正尊重,舆论几番呼吁情况也未见有所改善。与其被各种各样的听证会“逗你玩”,倒不如以不合作的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所以,东莞居民不愿参加听证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体现了他们公共精神的成熟。

    这时候,真正应该去反思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听证会搞了这么多年,为何越听证越不招百姓待见了呢?听证会上频频爆出的丑闻已经让民众体察到,所谓听证会上的民意代表只不过是跑龙套的小演员,压根儿没有“台词”,听证结果也常常被少数政府部门或者垄断团体所操纵。一项本来旨在听取公众意见、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制度设计,往往被政府部门操控了,形式主义让一项好的制度失灵了。老百姓被听证会“忽悠”得次数多了,自然也看清了听证会的真实面目,不再对听证会抱有热情,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听证会民众“无人问津”,这不是民众素养的问题,而是政府失信造成的恶果。

    无人买账的听证会,固然凸显了听证会制度的尴尬,但本质上更凸显了政府信用的流失。民众公共精神素养的提升促使他们更加在乎政府的信用,如果政府一方面做着有损民众利益的事,另一方面又希望民众拍手称好、积极配合,显然轻视了民众的判断力。东莞水价听证会遭遇的民意“报复”只是一个非典型例证罢了。俗话说,“民意不可欺”,民意被欺骗得太久了,政府部门一旦失信于民,那再好的政策制度对民众而言也无非是浮云一片罢了。

    听证制度是好制度,好的制度如何落实,最根本的问题恐怕还要从政府诚信做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要放过一个“塑化剂”超标食品
“我行贿了”别只是反腐传说
>>世风眉批
沦为“道具”的听证会注定要冷场
谨防“福利分房”借“保障”的壳上市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