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所大学打来电话,邀我前去讲学。我略一迟疑,对方当即补充说:“成都桃花开了!”桃花?讲不讲学另当别论,就凭桃花也值得跑一趟,何况还有武侯祠和杜甫草堂。
桃花城里无多,先看两处古迹。武侯祠,三国圣地,“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草堂,文学圣地,“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可见当时俱是在城外的。而现在显然位于城里,搭出租车不出二十分钟即到。仅仅看完这两处,我就得以确认成都是全中国最幸运的城市。武侯祠诸葛孔明,无疑是政治家的楷模,他的鞠躬尽瘁、勤政爱民,足以使当代许多自称人民公仆的政治家汗流浃背;杜甫草堂杜工部,堪称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穷且益坚、忧国忧民,足以让我等当代大部分知识分子自惭形秽。而这两位民族先贤最主要的纪念建筑都在成都、就在成都!在他们面前,我不能不反省自己的精神格局,不能不审视自己生命的维度和高度,甚至感到自己灵魂的卑微。在这个意义上,我的确羡慕成都人,至少他们比我多得一次拯救。自草堂折回武侯祠,已是日落时分,祠内人影寥寥。往来徘徊,但见古柏森森,殿宇巍巍,但觉塑像凛凛,晚风瑟瑟。隔叶黄鹂未闻,映阶碧草隐现。抚今追昔,心潮起伏,久久不忍离去。
岂料,从武侯祠出来,仅一墙之隔,便是成都当今有名的休闲景区“锦里”。清一色仿古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曲径回廊,宫灯高悬。酒肆茶楼,鳞次栉比,红男绿女,往来如织。比之武侯祠,俨然另一世界。刚才高扬的神经顿时松弛下来。转了几圈,出来时已是夜间十点,而仍有人蜂拥而入。谈笑风生,几乎全操本地口音。问出租车司机,答曰要到下半夜三点方能歇息。“少不入川啊!”他淡淡一笑,好像有几分无奈,又似乎带几分自豪。难怪这里一位老师告诉我:成都一位女生和一位从青岛来成都读大学的男生谈恋爱,暑假跟他去青岛,只住两三天就住不下去了,抱怨青岛太冷清,没好吃的,没好看的,没好玩的,大海老看有啥子好看的哟!一来二去,青岛男孩毕业也不愿回青岛了,“喏,少不入川啊!”我心中暗想,同是山东人,当年诸葛亮入川是为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而这小子连一个成都女孩都“征服”不了。
翌日驱车一小时去郊外看桃花,领略“农家乐”。作为男人,路上难免想入非非,在脑海中反复勾勒“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诱人场景。是啊,村庄,柴门,村姑,桃花,经典的乡间风光、秀才艳遇。到了!到了?本想弃车步行,却见一条水泥路直插进去;村庄也很难说是村庄了,到处是不伦不类的水泥建筑;柴门成了铁门,村姑成了壮汉———一位四十几岁的男子从公路旁把我们的车领来这里。他在前面骑摩托车带路,摩托车后座插着两三枝桃花,说不清是滑稽还是浪漫。
好在桃花没有异化,没有忽一下子变成塑料花铝合金花什么的。铁门一侧矮些的平地上,二三十株桃树如彩霞一般铺展开来。少数含苞欲放,大部分已经绽开粉红色的五枚花瓣。轻盈,娇嫩,怯生生的,甚至有些虚幻,令人不敢久看,生怕倏然消失不见。最有情调的当是同邻院桃园之间的竹篱小径。虽长不过二十米,但因有两侧桃花遮掩,颇有几分深邃感。踱步其间,不由得想起“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不仅桃花盛开,桃花下还一丛丛开着金灿灿的油菜花,油菜花下一簇簇开着蓝莹莹的太阳花,太阳花下开着一朵朵黄嫩嫩的苦菜花。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十足的“农家乐”。可惜没有蜜蜂,没有蜜蜂的嗡嗡声。
是的,是没有蜜蜂的嗡嗡声,汽车的马达声和喇叭声倒是不小。我走出小径,穿过一片菜圃,爬上水泥坡路四下望去。这时才完全看清楚,桃花树下的餐桌比桃花树本身还多。几乎每张餐桌旁都坐满了游客。今天分明是星期三,游客又多是年轻人和中年人。我感到奇怪,成都怎么会有这么多闲人———该上学的不上学,该上班的不上班,这算怎么一码子事呢?问之,成都同行告曰:“成都是休闲城市。少不入川嘛!”我笑说:幸亏我老了。对方立马提醒:“下一句是‘老不出蜀’。你就别回去了,聘你当客座教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