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海芹
天气渐渐热起来,人们禁不住对清爽怡口的西瓜垂涎欲滴。然而比天气更热的,还是关于西瓜的种种消息。与“石头瓜”相比,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炸已经成了“旧闻”。140多斤的成年人站在西瓜上,西瓜却“岿然不动”,“石头瓜”与“爆炸瓜”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品相,却一样让人无法下咽(本报6月9日A05版曾报道)。
细想,虽然“爆炸瓜”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但植物生长调节剂终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济南发现的“石头瓜”,与连云港出现的因假种子长出“石头西瓜”类似,导致西瓜硬化的原因虽然现在还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瓜农肯定不希望自己的瓜田里长出这样的硬瓜,因为这样的瓜品相差、内里腐烂。这样的西瓜市民不敢吃,自然也卖不出好价钱,瓜农一年的辛苦恐怕就打了水漂。由此可见,瓜农并不想种出这样的“石头瓜”。
排除主观因素,那么外在的因素恐怕成为不容推脱的“元凶”,诸如假种子、假药、各种各样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造就“石头瓜”。瓜农只管老老实实种瓜,辨别种子真假、了解各种调节剂怎么使用,恐怕不是他们一朝一夕就可掌握的,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谁来为急需帮助的瓜农保驾护航呢?
诚然,农技站有技术员给农民指导,但技术员也不能事无巨细全部予以指导,而且他们也会出错,瓜农从买种、种植、施药、施肥,更不可能让技术员全程跟踪。那么,种子销售、化肥生产、以及药剂生产等质量能否过关,恐怕还需要更多部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