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长三角在空间规模上可能已经达到了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但是在能量、层次以及全球功能的发挥上,还有很大的欠缺。而在其中,合理的定位分工对长三角很是关键。
“世界级城市群”统筹协调高效
当今被称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一般公认有美国大纽约区、五大湖区、芝加哥区、大洛杉矶区;日本的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英国的伦敦城市群;韩国的首尔区;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区等。这些世界级的城市群都是一国的经济增长极,如美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美国的67%,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占全日本的70%以上。但能够被冠之“世界级”还不仅仅仰仗其超大的经济规模,更有在运行机制、发展形态、空间构架上的一系列独到之处:
“世界级城市群”往往有着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或借助于科学的区域规划,相应立法来增强规划的权威性;或依靠各城市政府间的联合协商制度,或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协调组织。如法国的巴黎城市群,1958年制定了地区规划,1961年建立“地区整顿委员会”,1965年制定“巴黎地区战略规划”,重新制定了一个多中心布局的区域规划,推动法国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逐渐发展起来。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是由芝加哥市长戴利在2002年牵头成立“五湖联盟”(大湖及圣劳伦斯河计划),带动各区市长互换信息、加强合作。现“五湖联盟”已成长为一个拥有美国、加拿大两国近50座城市的联合组织,每年会聚一次,就产业竞争、污染治理、气候应对等重大问题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各方实现共赢。
长三角城市习惯单打独斗
反观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以往的最大症结就是城市间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甚至是“以邻为壑”。在太湖蓝藻治理上由于行政区划的藩篱,使得沿湖各城市相互推诿、久拖未决。其实长三角也并不缺乏相应的协调组织和规划,如1996年国家提出“以上海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及长江流域发展”后,就相应建立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及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等合作组织;2000年后又增添了“协作办主任”会议、由长三角15城市常务副市长参加的“经济协调会”、每两年一次的“江浙沪省(市)长座谈会”等内部协调会议;2008年国务院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但相比当今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管理机制,长三角协调机制的缺陷在于受财政分灶吃饭、行政绩效考核等“先天”制度约束,各城市往往会“各打各的算盘”、貌合神离;近期推出的跨行政区域规划也主要还是指导性和方向性的,亟待相应的配套政策和举措跟进,以进一步细化和实化。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