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尝试,小剧场传出久违的“拉魂腔”
“最近剧团在休整,平时除了排练外,剧团正在创作、排演新的剧目,准备下一个演出季。”6月18日上午,临沂市柳琴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梁福生来到位于兰山区城隍庙街的办公地点,紧挨着办公室的是柳琴剧团小剧场。
而在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一个当仓库使用的破旧排练场。包括前些年在内,柳琴戏发展停滞不前,原因之一是很多市民想看场正宗的柳琴戏都找不到地方。
“不光在临沂,全国不少地方戏的演出市场也在不断萎缩,如何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柳琴戏,喜欢上柳琴戏?小剧院的建成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市柳琴剧团副团长宋兆连说。
去年上半年,经过考察和分析目前戏剧市场现状,结合剧团的自身条件,临沂有关部门确定了开展柳琴剧团小剧场周末演出活动的方案,筹集资金将原本当仓库使用的破旧排练场加以装修,改造成柳琴剧团小剧场。
半个多月之后,柳琴剧团小剧场竣工,去年6月11日,正式对外演出,久违的“拉魂腔”又重新萦绕在人们的耳畔。从此,每逢周五、周六晚,剧场里的观众场场爆满。到年底,小剧场演出场次达50余场,观众人数近6000人次。
打造精品,创新演唱风格博得民众喜爱
在此之前,柳琴戏曾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着发展“瓶颈”。“由于人才断层、剧团萎缩、演出经费拮据、演出场所设备陈旧等因素,柳琴戏一直处于困境,同时受受众‘老龄化’的影响,青年受众寥寥无几。”宋兆连说。
2007年,在枣庄柳琴艺术节上,专家们一致认为,保护和传承柳琴戏,不能把目光只放在它本身,必须把人文环境一起加以保护和培养。自此,柳琴戏的人文环境保护开始受到重视。
“设立了柳琴戏音乐研究中心,开展柳琴戏理论研究。加强了与业余剧团的联系,促使柳琴戏在广大农村、城镇中继续传承、繁衍。”宋兆连说,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需求,临沂市柳琴剧团一方面整理传统剧目中的优秀篇章,并加强对传统剧目的改编,另一方面精心创作排演现代柳琴戏。
2007年,由临沂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让人眼前一亮,并在随后举办的中国(枣庄)柳琴戏艺术周暨柳琴戏论坛上,摘得13项大奖。
2008年,《王祥卧鱼》作为山东省惟一一台进京演出剧目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同一年,临沂柳琴戏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真正让百姓喜爱柳琴戏,还需要艺术上的创新。临沂市柳琴剧团从剧本、表演、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在唱腔上培育刚柔相济的风格,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这样的演唱风格开始赢得民众的喜爱。
未来传承,期待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这几天,一直有戏迷打票务电话,问柳琴戏什么时候开演。如今在临沂,只要有重要活动,必定有柳琴戏的影子。”6月18日,在小剧场里,宋兆连边忙边说,剧团常年在蒙山沂水之间巡回演出,为农民送戏上门。
据介绍,自2010年以来,剧团组织各种商业性、送戏下乡和小剧场演出,先后在河东、罗庄、兰山、苍山、沂南、江苏邳州等县区的十几个村镇、社区开展演出活动,完成各类演出170余场,创收20余万元,观众近30万人次。
精彩的演绎博得百姓的交口称赞,但谈到柳琴戏的传承,宋兆连坦言:“临沂柳琴戏还有不少路要走。”
“目前,主要演职人员年龄大都在45岁以上,除了缺乏有影响的尖子演员,更缺乏编、导、音、美等主创人员。另外,剧团经费困难、年轻观众少等困难都影响着柳琴戏的进一步发展。”宋兆连说。
临沂借鉴其它地方院团改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剧种保护的做法和经验,努力争取政府对柳琴戏这一地方剧种的扶持。通过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培养人才、打造精品,使柳琴戏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
目前,临沂市柳琴戏剧团与临沂艺校、临沂三小等学校联手,培养新的柳琴艺术接班人,以解决柳琴戏后继无人的问题;聘请优秀导演、编剧等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剧目;继续组织各种演出,让柳琴戏深入民间。
从长期在乡间农村摆地摊“盘凳子”,到进入城市登上大雅之堂,临沂柳琴戏在风雨坎坷中一路走来,走出“山穷水尽”的困惑,迎来“柳暗花明”的生机。在文化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它的保护与传承理应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本报记者 周广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