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陈树亮 整理:赵松刚
我的伯伯叫陈秉忱,1901年出生,潍县人。18岁在潍坊光明中学接受进步思想,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被反动派抓捕送至济南,被解救后回到潍县成为电业部门一名职员。
七七事变后,伯伯跟随潍县抗日领袖人物王一之参加了鲁中游击队第七支队,1938年秋天,王一之不幸牺牲于潍河。我的伯伯奔赴延安,成为当时的卫生股股长,1986年病逝。
1938年1月初,日寇侵占潍县后,在潍县以王一之和我的伯伯还有另外一名共产党员宋文领导的群众力量成为了抗日的中坚力量。
日寇侵占潍县后,控制了城里、东关和其它五关,在潍县周围布置了多个据点,设立了四个大兵营———南大营、西大营、北大营、东大营,在草庙子也有重兵把守。
此时的潍县,在伯伯陈秉忱和宋文、王一之等人的领导下,已经有了五六十人的抗日队伍。当时队里只有短枪三五支,面临着有人无枪的窘境。想抗日就一定要有枪,有了枪才能消灭更多的敌人。伯伯和王一之等人先后掌握了敌人的军事部署、人员装备、驻扎人数、进退路线,又在潍北肖家营安下根据地。
1938年春节除夕,一支由“绅士”组成的中日亲善团,打着鼓,敲着锣,拉着中日亲善的横幅标语,浩浩荡荡地向日寇东大营走去。
鬼子看着这些人衣着整齐,又拉着中日亲善的横幅,再看看车上满载的慰问品,笑得流口水,马上集合列队相迎,问明来意,收下慰问品,将来人让到餐厅。
鬼子在里面坐了一排,前面的是来的客人,发现前面的座位不够,就又拉来了几张桌子让来人全都坐下,开始喝酒行令。
大家喝得尽兴时,忽然间就听到砰砰的两声枪响,亲善团的人都猛扑向墙边鬼子们的枪支,紧接着就是一排鬼子刷刷倒地。
原来,亲善团是我的伯伯、王一之他们带领的队伍乔装的,王一之酒席间向同志们使了个眼色,鬼子没有开一枪就全部被击毙,伪军赶紧投降求饶。
这次战斗,缴获的枪支近百支,轻机枪两挺,重机枪一挺,日本小钢炮一门,子弹无数,装了满满的两辆马车和五六个小推车。
临走时,同志们将鬼子的东大营付之一炬。
八路军鲁中游击队第七支队就这样诞生了,用鬼子的这些枪支在潍北装备了近300人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七支队前后带领群众于掖县、平度、招远、黄县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秋天,王一之牺牲于潍河,我的伯伯和宋文奔赴延安。因为伯伯具备中西医的医术,成为了当时的卫生股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