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关中小学生抗压能力的调查显示:89%被访学生认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对自己打击最大;七成学生认为学业负担重;四成多认为升学压力大。
学生们天天重复着昨天的事情,日复一日地受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催逼,这种“慢性应激”就像温水煮青蛙,日复一日地在损伤着他们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其中“应激轴”异常的,就发生精神障碍了。
而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显示: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为16%~25.4%。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如果外界的刺激过度激烈,超过了本人的承受能力,将会造成应急精神障碍。
为什么现在学生的精神障碍这么多?研究显示,这和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很有关!
外界刺激过度激烈会造成应急精神障碍
如果外界的刺激过度激烈,超过了本人的承受能力,将会造成应急精神障碍。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张纯说,这种情况目前在中小学生中比较普遍。
个案1:南京某中学有个英语课代表,上课回答问题时,老师说他的发音不准,并开玩笑地说他是在用乡音说英语。他气得大吼一声就向窗口奔去,要跳楼,被强拉了下来。之后很活跃的他,话少了,而且易动怒,有点小事就发火,大声吼叫,成绩也直线下降。
个案2:一个17岁的中学女生,在父母都出差时,晚上感到害怕,就喊住在附近的一个男同学来看VCD,看完后,想家里房子多,就留他在家里住了一个晚上。班主任获知后,勒令她当众读检查。父母非常震怒,将她痛斥一顿。
后来,她再不愿意去上学了,原来她老觉得同学们在她后面指指点点,说她坏话。
张纯指出,这两个同学都因遭遇了“应激事件”———批评,而出现“精神障碍”了。
应激反应的特征,是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令应激激素“糖皮质类固醇(GC)”的分泌增加了,这对保护机体是有益的。
但是,如果遭遇的应激事件强于本人的承受能力,就会引起HPA轴的反应异常。
精神障碍,是“情绪调解异常”了;而情绪调解的异常,就是因为“应激轴(HPA轴)异常”了。
个案1是英语课代表,同学们有什么问题都会问他,而那天老师竟当众“羞辱”了他,而且是在他心仪的一个女同学面前,这让他受不了,以至于变得易动怒了。
个案2本来就胆小,上课时都不敢发言,现在竟让她当众读检查,这也超过了她的承受范围。
考场犹如缺氧的高山顶
个案1:今年高考第一天,南京一个考点门口,考生家长陈先生说:“早上7点钟孩子他妈叫他起床,他动都不动。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对他说:‘你要去考试,我就让你打2个小时游戏’。没想到,儿子听到后一骨碌就爬了起来”。
慢性应激,即外界的刺激长期、反复地出现,以至于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也会造成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中有一种叫“不典型的适应性障碍”,表现为“社会功能退缩,而不伴有焦虑或抑郁心境”,说的就是他们的这种情况。
面临那么重要的高考,他们为什么会退缩呢?张纯说,这是出现“高山反应”了!
人登山时,超越极限后,会因缺氧喘不过气而后退。心理学将“超越极限”而退缩,称作犯“高山病”,这个考生将考场当成“缺氧的高山顶”了。
研究还发现,健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精神障碍患者由于“情绪神经环路”出现了功能缺损,他们越努力调节,越会激起更多的不良情绪反应。
那么,这个个案中的考生为什么在父亲答应他回来可以打游戏后,立刻一骨碌起床去考试了呢?原因是他爸爸的话,其潜台词是:“你并不需要考得多好,只要去考就行了”,这无形中对他起到了降压的作用。
持续压力犹如温水煮青蛙
为什么他们的“情绪神经环路”出现了功能缺损?张纯说,这是因为慢性应激(持续的学习压力)造成了应激轴异常。
“压力对大脑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已不断地获得科研的证明。
比如,研究发现,长期的压力会提高体内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含量,而血中持续的高水平的皮质醇,会毒害大脑情绪中枢海马体。
从解剖结构上看,大脑的杏仁核、海马体等核团与下丘脑存在物理上的联系,这种连接使得大脑核团可以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进而导致HPA轴的异常。
一个有关中小学生抗压能力的调查显示:89%的被访学生认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对自己打击最大;七成学生认为学业负担重;四成多认为升学压力大。
学生们天天重复着昨天的事情,日复一日地受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催逼,这种“慢性应激”就像温水煮青蛙,日复一日地在损伤着他们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其中“应激轴”异常的,就发生精神障碍了,如这几个考生。
研究人员通过大脑影像,比对了“自杀未遂者”与正常人的大脑,结果发现,“自杀未遂者”的大脑“额前皮质有损伤”。
研究人员说:“大脑中的前额叶区是与大脑执行功能相关的环路中心,这里有损伤,可能导致其决策失控而引起自杀。”
导致患者“额前皮质损伤”的,也是慢性应激。既然急性和慢性应激是扣动精神障碍的“扳机”,但大家都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为什么有人中招,有人没中招呢?
原因是,每个人能够承受的“应激阈限”不同,即抗击打能力不同。那“抗击打能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幼儿期遭受极大压力成年后易罹患精神障碍
科学家认为,一个人在幼儿期遭受过极大压力,成年后容易罹患精神障碍。原因是,小时受虐待,会对大脑产生长期影响。
科学家对小鼠进行的研究表明,母鼠的疏忽,可以改变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工作方式。在受到虐待的小鼠中,与糖皮质激素受体有关的一个基因的调节区域(用来抑制HPA响应)并不能正常地完成其工作了。
科学家跟踪关注“受母鼠关爱长大的老鼠”和“不在母鼠身边长大的老鼠”。在它们的成熟期,同时给这两组老鼠施以某种压力,结果发现,后者海马体中神经元的数目比前者明显要少,海马体本身也较小。
心理学发现,有某种特殊人格特质的人,如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遭遇不大的应激事件,也可能患上“精神障碍”。
个案:一个高中生近段时间成绩直线在下降,父母问其原因,他说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于是老师将他调到前排,他仍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父母带着他到处求医,医生都说他的眼睛非常正常,没有近视,也没有其他眼疾。最后带他看心理医生。
他为什么“视物模糊”?原来是他们班上转来了一个女同学,他一看见她,就喜欢上了她,主动讨好她,她却以“中学时不会交男朋友”而拒绝了他。这让他很后悔,很自责,认为自己在她心中一定是“花花公子”的形象了。
有一天天很阴,坐在后面的同学都说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他也跟着起哄,后来当老师和父母责备他为何成绩下降时,他很自然地说:“看不见。”潜意识里,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借口,之后上课时,即使是晴天,他也看不清了。
但是在和心理医生闲聊时,他却说:“她的睫毛很长哦,侧面特别好看!”他坐在靠窗的最后一排,而那女生坐靠门那组的前二排!
专家介绍,这男孩患的是癔症,也属精神障碍的一种。
心理因素及遗传,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科学家研究发现,双胞胎中有一人有情感性精神障碍,那么另一人得情感障碍的同病率为80%。
成长环境,决定着人的抗击打能力
个案1:一个11岁的小朋友,成绩优秀。一次考试落到班上第12名,因此闷闷不乐、饮食减少、沉默不语、四肢无力、头痛失眠,认为活着没意思,出现过自杀念头。
张纯说,这是父母只重学习的结果。
人有了心理问题是要寻找社会支持的,家是避风港,但因其父母只希望孩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孩子考试失败也无处修复伤痛,久之,就会“精神障碍”了。
个案2:一个男孩,不敢走夜路,关灯后不敢睡眠,喜欢穿女孩子的衣服,女孩子喜欢的玩具他也喜欢。
张纯说,这是过分保护的结果。
个案3:一个8岁的女孩脾气很大,做错了事,母亲批评后,就大吵大闹,还常说要去死。
张纯说,这是过分溺爱的结果。
上面讲到的,受到点批评想跳楼的外语课代表,是好学生,很少受到批评,所以受到点批评就受不了了。一般来说,很少受到磨难的成绩较好的学生,抗击打能力较弱。
那个遭受女同学拒绝就“视物不清”的大男孩呢?癔症型人格产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也认为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的人格特征。
对此,张纯说,我们的教育重显性,不重隐性,即重学知识,而不重人生教育,这不利提升孩子的“抗击打能力”。
当一个人长大后,人格特质也形成了,那怎样远离精神障碍?首先请提高“自我效能”。即,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
对父母来说,就是认清孩子的“自我效能”,不要不断地给他施压,总希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目标超过了孩子的能力极限,孩子很可能会出现“高山反应”。
大量资料表明,“自我效能”作为应激反应的重要的中介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患应激相关障碍的可能性越小;反之,患应激相关障碍的可能性就大。
卫生部等部门发布的数字表明,中国现在的精神障碍患者有1亿多个(其中很多是在压力中挣扎的白领)。这还是保守估计,据英国相关统计,精神障碍患者高达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希望你和你的孩子不要成为其中的一员呵!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