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来信:
我是在父母的蔑视中长大的。小时候我的成绩不好,爸爸就这样骂我:“你就是个白痴,说你白痴一点都不冤枉你;我这么聪明的人,不晓得怎么生出你这种蠢东西;像你这样的人,将来只能去要饭、扫大街……”
记得小学六年级时的一次数学考试我没考好,回到家后,我胆怯地从书包里慢慢地拿出卷子,妈妈看了后大声说:“67分,怎么考得这么差?真是不争气!”我顿时吓了一跳,一下子哭了起来。“还有脸哭呢!”她又大声喝道,我听了哭得更厉害了。因为生气,我拿起卷子,三步并作两步回到屋里,“啪”地将门关上。事后,我觉得这样做很不对,于是就去向妈妈认错。谁知,我刚想认错,她就对我说:“去,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这句话,使我深感痛心。我只得回到自己的房间,呆呆地坐在里面……
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我的心已经不止一次地被你们伤害。你们难道就不能维护一下我的自尊心吗?你们就不能不用一些刺耳的话伤害我,使我无地自容吗?我好希望像别人那样,偶尔和父母撒个娇,或者牵着爸爸妈妈的手散散步,说说学习和生活上的事。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对孩子辱骂贬损是一种精神暴力。有一个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她妈妈就板着脸说:“你呀,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要不你该上哪儿就上哪儿去,我可不愿意看见这么没出息的孩子。”爸爸则说:“现在把你扔了犯法,早知如此,还不如在你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把你打掉。”
这种贬损,对孩子是极大的伤害,也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只要擦掉孩子心灵上的灰尘即可,不要给他留下痛苦的回忆。”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在教育孩子时,更不要重提孩子过去的错误。其实,家长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从某种程度来讲也是在激励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唯恐被别人比下去。但是,由于不了解儿童的心理,以辱骂代“赏识”,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进而影响了孩子的自信心。
童年是一个人人格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的辱骂、贬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面影响极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暴力。来信的这个孩子就是因为自小受到父母的辱骂、贬损,所以才会出现恐惧、自卑的心理。从这个孩子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对自认为什么都比孩子强的家长,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一味盯着并放大孩子的不足,不能客观、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孩子。东子在此要说:您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精神暴力,而是心灵慰藉。如果您能换种方式教子,自己轻松,孩子也会快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有不足,孩子亦然。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尤其是肩负育人之责的家长。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宽容别人的,甚至会苛刻待人。宽广的胸怀是需要宽松的环境来孕育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在于家长站在何种角度来处理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在关爱的前提下,相互沟通,让幼小心灵受到震动,促使孩子主动认识错误所在,引导孩子主动改正,这才是教育上策。
“肯定”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动力,孩子都期望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应该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孩子对他人肯定的渴求,充分认识到“肯定”对孩子的心理激励作用。相信孩子,孩子才会健康成长。现实中,有些家长是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更多家长则是“乱贴标签”、倾向于给孩子贴“坏标签”,这其实更糟糕。“坏标签”就会带来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有些孩子就会想:我是坏孩子,以后肯定也不会有出息。人和人的沟通不仅可以靠嘴,其实在很多时候,还可以靠手势,即所谓的身体语言。家长最常用的是食指,用食指指着孩子,同时还会说出一些难听的词:没出息、真没用、笨死了,等等。面对这样的谩骂训斥,孩子的心里除了难过、沮丧,还能有什么?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连父母都无法给自己勇气和希望,那让孩子去哪里找寻前进的动力?
所以,家长应学会倾听,让孩子把话说完,并允许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这样才能使家长了解了“病因”,确保“对症下药”。对孩子来说,要想培养自信心,首先需要听到他人、尤其是父母对他们的积极评价。
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还很长,只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看扁了,也不要把话说绝了,“辱骂贬损”是毒药,“激励赏识”才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