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郝建秀小组”,59年的精神传承
  • 2011年06月23日 作者:
  • 【PDF版】

    ▲6月4日,在青岛纺联集团纺纱车间,“郝建秀小组”第九任组长姜玲(中)在给新员工传授工作经验。

    郝建秀(右二)在和姐妹们交流纺纱经验。(资料片)

    文/片 本报记者 孟敏 见习记者 董海蕊

    在青岛,许多人都知道郝建秀,“郝建秀是青岛的骄傲,是中国纺织业的骄傲。”
    从青岛国棉六厂技术员到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部长,再到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从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已离开青岛30多年了,可始建于1952年的“郝建秀小组”,至今已走过59个春秋。
    虽然小组组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小组成员一茬接一茬地更新,但郝建秀的拼搏、创新精神一直在传承。

    有困难,试纺新品种,找郝建秀小组

    6月4日下午,记者走进了位于青岛市四流中路的青岛纺联集团六棉公司(原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年代久远的厂房墙壁已经斑驳。6月初的青岛,很多人依然穿着长袖。但一走进纺织车间,阵阵热浪扑面而来,车间内的温度明显高于室外,一会儿工夫,衣服已贴在背上。

    车间内,机器轰鸣,员工们不得不高声喊话来交流。当天正好轮到“郝建秀小组”值班,第九任组长姜玲正耐心地向一位新员工传授纺织技巧。

    “目前小组有18名员工,其中2名男员工。”姜玲介绍说,成员中共有8名党员,占了近一半。

    看着成员们专注地工作,姜玲表示,“郝建秀小组”能保留这么多年,还一直处于火车头位置,靠的就是成员的不懈坚持,每一名加入小组的成员都会接受小组传统精神的洗礼,学习老前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

    “有困难,找郝建秀小组;试纺新品种,找郝建秀小组。”这句话在厂里广为流传。对此,姜玲感到自豪,现在厂里生产的400多个品种,“郝建秀小组”都能够纺出来。

    目前,小组承担了天丝、绢丝、竹纤维、骨架纱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试纺和生产。“这些产品生产工艺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小组成员就是靠着不服输的韧劲,充当了试纺新品种的标兵。”姜玲清楚地记得,一次,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试纺出新品种,小组的成员曾24小时没有离开纺织机前。

    郝建秀小组提出的“四种精神”:甘当老黄牛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勤学苦练精神、改革精神,一度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纺织工人的共同财富。至今,这些精神仍被小组成员铭记于心。

    16岁那年,“郝建秀工作法”全国推广

    郝建秀的精神融入了“郝建秀小组”,郝建秀的事迹也在小组中流传:1949年9月,不到14岁的郝建秀,进入了青岛国棉六厂,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刚刚16岁,郝建秀以惊人的成绩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创造了在全国推广的细纱工作法。

    6月4日上午,在青岛市四方区汝阳路的一栋老房子里,记者见到了郝建秀的大学校友、同事丁启靖。老人家清楚地记得1952年时,“已经出名”的郝建秀仍在车间认认真真地看车,一如既往地勤快、上进。

    和丁启靖的看法一样,比郝建秀早进厂4个月、曾任“郝建秀小组”第二任组长的牟秀美也觉得郝建秀虚心好学,有股子韧劲,不懂就问到底。

    如今79岁的牟秀美,回忆起当年和郝建秀一起工作的时光,难掩兴奋之情:“给棉线接线头是件很累的技巧活,一旦接不好棉线就会变得疙疙瘩瘩,成为皮辊花,只能被清理出来当边角料处理掉,很浪费。皮辊花出得越多,就意味着纱线产量越低。”当时,老工人都安慰郝建秀慢慢来,刚开始3个人把一台车看好就不错了。她虚心地向老工人请教,怎么换筒、扎绞、接头、挽绞、清洁……然后,反复琢磨、尝试。

    渐渐地,老工人发现每次过磅称量皮辊花时,郝建秀总是比别人少,连续7个月平均皮辊花率只有0.25%。而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是1.5%,青岛国棉六厂技术处于领先水平,平均皮辊花率也是1%。

    郝建秀出皮辊花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这引起了厂内领导的重视。“她是人主动管理机器,不是机器支配人,巡回有规律,工作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预见性。”丁启靖对1951年6月总结出的“郝建秀工作法”,熟稔于心。

    1951年8月“郝建秀工作法”在青岛市推广。这一年10月,毛主席嘱托中央办公厅复信表扬了郝建秀:“由于积极工作学习,创造了新的工作方法,这个成绩是值得表扬的。”

    她曾掀起纺织业革新潮

    “郝建秀一直渴望着多学习。”丁启靖看着郝建秀1958年从人大速成中学毕业,接着又进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学习。“每天晚上下晚自习时,都11点多了,郝建秀教室的灯还亮着。而第二天早上5点去自习,郝建秀教室的灯已早早地亮了。”当时,郝建秀在一楼上课,丁启靖则在六楼上课。“上大学时,郝建秀经常要去全国各地开会、参加活动,但她总是挤时间看书。”丁启靖佩服她的毅力。

    郝建秀的姑姑郝冬梅和郝建秀年纪相仿,两个人共同来到青岛国棉六厂,经常一起上下班。提起侄女,郝冬梅眼神中流露出喜爱:“她从小就很杠(青岛话,要强),觉得自己有理的时候,连我这个姑姑都不让。”

    郝冬梅一直关注着侄女,从青岛国棉六厂技术员到青岛国棉八厂副厂长,从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部长到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从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走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她的心。“现在,侄女因脑血栓生病住院,我很担心。”郝冬梅盼着侄女早点好起来。

    郝建秀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纺织技术的高潮。青岛第二、第四、第五、第八棉纺织厂各自组织了“郝建秀工作法”推广委员会。截至1951年8月,青岛各纺织厂降低了皮辊花率三到五成,先后有79位细纱工皮辊花率打破了郝建秀的纪录。

    自“郝建秀工作法”面世后,纺织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青岛第二棉纺织厂的郭克忠创造“扫车工作法”,青岛第四棉纺织厂刘玉美、于花泽创造“捻线值车操作法”,织布工人创造了“织布工作法”,保全工人创造出“织布机保全工作法”……

    “郝建秀掀起了整个纺织业的革新潮。”在丁启靖看来,郝建秀的努力、上进和责任心,值得现在每一个年轻人学习和借鉴。

放大 缩小 默认
“郝建秀小组”,59年的精神传承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