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笑
随着高考成绩的即将公布,“高考”又一次被提上人们的关注排行榜。2011年山东的高考录取率超过90%,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即便10人之中9人上大学,也并没有降低整个社会对于高考的焦虑程度,不仅考生焦虑,很多学校也陷入了生源缺失的焦虑之中。
探看其一,考生缘何焦虑。一言以蔽之,“一考定终身”的教育考试制度并未改变。试想,即使大部分孩子都能进入高等院校,但重点大学、名牌高校无非几所,现在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然不是挤着进普通院校校门,而是重点大学的校门。如此说来,即便录取率达到100%,高考焦虑症状也未必能有所缓解。另外,所读高校好坏,并不是仅在一个时段发挥作用,大学层次往往直接与社会用工相衔接。没有一纸光彩熠熠的学历证明,最起码于事业起步期便已输在起跑线上。
探看其二,学校缘何焦虑。以青岛为例,今年报考人数较去年减少近6000人,降幅达15%。考生人数的绝对减少以及高中毕业便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使得一大批院校陷入生源危机。对于高职高专学校,招生不满就意味着距离关门不远,而对于高层次学校来说,也不希望优质学生流失。
所以说,无论是降低考生焦虑还是化解学校焦虑,多元化的招生政策、大学招生自主权的充分下放、以办学特色而非层次高低论高校的竞争机制……这些方面的调整,是不是更需要我们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