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年住在茅草屋,一人拉扯四个年幼的孩子
马学英:最困难时党帮了我
  • 2011年06月23日 作者:
  •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李芳芳

    丈夫早年去世,只给她留下两间没有门的破草屋和四个年幼的孩子。三十几岁的马学英,在饥荒的年代艰难地拉扯着孩子,学会了忍气吞声,学会了做生意,也学会了怎样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年满90岁的她,如今再回头,只是对党更加真诚的感恩。

    马学英翻看家里的账本。

    两间破房里拉扯四个孩子

    21日上午,听闻记者要去看望自己,马学英老人一直站在二儿子家的后阳台上往下张望。老人身穿一件枣红色长袖上衣,脸色在衣服的衬托下格外红润。看到随记者同行的还有山东亚奥特乳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时,老人激动地说:“没白活这么大年纪啊,还有这么多好心人想着自己。”

    大儿媳妇赵娟告诉记者,老人非常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也常常念叨共产党是多么好。因为和以前的苦日子比起来,现在的生活简直就像神仙过的。

    马学英老人回忆说,她39岁那年老伴去世了,对于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带着四个孩子过日子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坚强的马学英从来没想到过要放弃。“家里没有劳动力,没办法在队里干活挣工分,那时候家里基本没什么可以吃的东西,看着孩子们饿得哭,我的心里又着急又难过。”马学英老人说,当时最小的女儿才一岁多,家里住的房子只是两间没有门的草屋。

    赵娟接过话说,在农村,如果家里没有可以管事的男人,通常日子过得会很难。“婆婆是一个很要强的人,绝不允许自己表现出半点软弱,向贫穷的生活服软。”

    脑子灵活善做小生意

    “还是多亏了共产党的帮忙啊,记得当时有个党员,每个月都会来家里坐坐,然后从破旧的棉裤里掏出几十块钱给我,说是给四个孩子的补贴。”马学英说,虽然一个孩子每个月只有区区几块钱,但对她们这样一家子人来说,这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

    由于自己照看孩子不能去队里干活,马学英便从生产队里买了一头牛,靠着养牛、卖牛,日子慢慢地好过了一点,“当时村民都吃大锅饭,如果谁家有额外的收入,那就属于投机倒把,但被现实逼迫的只能想点办法过日子。”

    虽然马学英并不识字,但脑子却很灵活,在如何做好生意上总有比较高明的见解。靠着养牛、卖牛,马学英最终给孩子们盖起了两间大瓦房。马学英的大儿媳赵娟说,她嫁入了马家后,婆婆经常带着她做小生意,比如在泰安收了鸡蛋去济南卖,每斤赚个一毛多钱很轻松。如今,在婆婆的带领下,赵娟和弟媳妇都成了做小生意的能手。

    “婆婆经常念叨,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共产党正确的领导路线,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过上舒服的日子。”赵娟说。

    家里出了硕士和博士

    记者在马学英两个儿子的家中分别见到了两张相同的全家福,老人坐在儿孙中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这是我女儿去美国读博士那年照的,现在家里都是高材生,一想起这个,老太太就很骄傲。”赵娟告诉记者,儿子已经有了很稳定的工作,女儿出国攻读博士。弟弟家的两个儿子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听到记者夸赞马家的孩子都很有出息,马学英笑着说:“孩子们都很争气,他们基本不用家长们操心。看到如今这些,觉得过去受过多少罪也都值了。”

    赵娟介绍,现在老人听力和视力都很好,比较善谈,心里不藏事,所以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很好。两个儿子家里还都有小买卖,比较有经商头脑的马学英老人还经常翻看家里的账本,虽然不怎么识字,但看到数字的她,还是能搞清楚账目的去向。

    “还多亏了共产党啊,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接济,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样好的政策,如果没有现在这些领导的关心,我们哪来这么好的日子啊。”马学英感叹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学英:最困难时党帮了我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