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党校党史研究专家谢春涛:
我国“公共外交”正在提速
  • 2011年06月27日 作者:
  • 【PDF版】

    本报记者石念军

    以“走进党的部门”系列活动为信号,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国公共外交事业正在提速。

    中共中央党校去年邀请近70位中外记者、110多个国家的120多位驻华使节入校参观。在参与接待和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专家谢春涛强烈地感觉到,“外界对中央党校的了解远远不够”。

    “外国记者的提问,无不是围绕中央党校的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基本问题展开。”谢春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很多外媒记者的心目中,中央党校的课程内容既传统又老套,授课方式则既僵化又落后。“但实际参观课堂、体验授课后,这些误解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确切地说,这一误解与历史的沿革不无关系。上世纪80年代,中央党校还是一个在地图上没有标识、在查号台没有登记电话的保密单位。但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央党校早已由封闭式教学改为开放式办学,并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党校的神秘色彩日渐弱化,国际化形象日渐鲜明。

    在谢春涛看来,中央党校在开放前后的遭遇———因不了解产生误解、以了解消除误解,这一过程其实也是中共乃至中国遭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日益壮大的中国国际影响力日增。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西方公众仍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存在不了解、不理解、不信任,甚至反对的声音。

    “这些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所致。因此,中共的系列开放之举必然会增强外界对中共的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推进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消除误解。”谢春涛坦言,类似中组部、中共中央党校等开放活动,首先体现出中共推进党务公开的决心,在党内公开、国内公开的基础上推进向世界各国政党各国民众的公开,充分展现一个团结奋进、民主革新、正大光明的政党形象;其次,这一系列开放活动还蕴含着另一层重要意义:全方位推进“公共外交”。

    党际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素来被认为是政府外交有益而重要的补充。眼下,公共外交的广泛开展则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因为公共外交在很大程度上即直接面对公众。也正因为如此,谢春涛说,虽然“公共外交”概念在国内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各级各方面的重视程度都很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期间通过演讲、接受媒体采访、举行记者会、与出访国民众交流等各种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主张,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这都是公共外交的价值体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公共外交”正在提速
党务公开历程
去神秘化,党的部门对“外”开放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