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廖雯颖
55岁的英国人威廉·林赛自己也没有料到,因为媒体报道他在长城上捡了11年垃圾,他出名了。
这些天他在北京坐出租车,有的哥从后视镜里打量他,然后忍不住扭头说:“你不是那捡垃圾的外国人吗?”
威廉认为自己实至名归,有时候连他自己都会忍不住自夸:“我应该是在长城上捡垃圾最多的人了。”
但威廉也觉得有必要对他的“洋垃圾哥”称号做点解释:“我遇到很多人说,威廉爱在长城上捡垃圾。我不是爱捡垃圾,我是爱长城,我不愿看到长城上有那么多垃圾。”操着一口浓重的英文腔,威廉努力地表达他的意思:“这是很辛苦的活,但是我会坚持做下去。”
威廉跟长城的关系不只是捡垃圾那么简单。1967年,当威廉还是英国利物浦小镇上的一名11岁男孩时,他就有一个长城梦。
新来的校长告诉他的学生,你们枕边应该有三本书,其中有一本必须是地图册。看着中国地图上蜿蜒的长城,威廉想象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到中国看看这个伟大而古老的建筑呢?
他把想法告诉校长,校长说:“你选中的目的地挺好,但恐怕你去不了。因为中国有文化大革命。”
20年后,威廉已经31岁,他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徒步走完了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的2470公里长城。
由于语言不通,路也不熟,威廉到北京后,在建国门外,他请两位中国大学生在他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写了一段话,对这段话,威廉至今倒背如流———“亲爱的中国朋友们,我叫威廉·林赛,我来自英国利物浦。我一个人要跑万里长城,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你能帮助我吗?我要一顿饭和开水,在你的炕上睡觉。如果你能写字,请在这个本上写下你的名字、村名还有长城故事。中英友谊万岁!”
“挺有用的。”威廉挺得意最后一句的点睛之笔。就是靠着这个日记本和“中英友谊”,半点中文不会的威廉在徒步长城的夜晚得到村民们的接待,“吃饱喝足”后和家里的男人们挤在一个炕上过夜。
不过,这个“友谊”也遭受很多磨练。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长城开放的地段极少,威廉没有通行证,长相又特殊,因此显得“形迹可疑”。威廉曾先后9次被公安机关擒获,还被限期离境,“带的几千块钱最多的用途就是交罚款”。
1987年8月底,几经磨难后,这个顽强的英国青年终于到达长城的东头山海关。枕着薄薄的防潮垫和睡袋,他美美地在山海关长城上睡了一晚,满天星斗就在头顶闪耀,远处是一片美得无法形容的莽苍树林。
这不是威廉长城故事的终结,而是一个开端。
1990年,威廉辞掉了英国的工作,带着中国妻子吴琪到中国定居。他在新华社和中国日报当顾问编辑,空闲时间都花在对长城的系统调查研究上,他为长城的伟大和复杂而着迷。
也是从那时起,他逐渐发现长城面临的环保问题:随着长城的开放,北京地区的许多段长城垃圾遍地,城墙上乱刻乱画,旅游基础设施的过度发展也在危及长城的生存。
“我开始想长城的未来,一百年后的长城是什么样子?”威廉心痛了,他向妻子抱怨长城遭到了污损和破坏,却被妻子呛了回去:“有空抱怨还不如做点实际的。”
2001年,威廉在香港注册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并担任会长,妻子吴琪是会长助理。协会的宗旨是“协助中国文化、文物部门保护长城原貌,应对相关挑战”。
只要是跟长城有关的,这个协会都感兴趣,但协会坚持最久的,还是在怀柔箭扣长城的捡垃圾项目。
2000年5月起,威廉雇了怀柔雁栖镇西栅子村的6名村民,定期清理村子附近的箭扣长城。每个月威廉会付给6个村民每人450元工资,让他们在种田、打小工的空闲时间捡垃圾。
11年来,这个项目的赞助商一变再变。今年5月1日,因为赞助商不再继续,雇村民捡垃圾的项目不得不终止了。“他们(赞助商———编者注)可能觉得已经做得够多了,没有新鲜的东西,只是不断付给村民捡垃圾的工资,捡垃圾,捡垃圾,捡垃圾……”
但威廉从不说他的工作是捡垃圾,而是“改变大部分人的脑子”。
“如果你跟我一样,在野外看到别人乱扔垃圾会说他们,那就很好。”威廉用他新学会的成语解释:“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时候看电视,新闻里评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却被国人污损,反而是一个外国人在自发清理,国人应为此感到汗颜羞愧,威廉就会很直接很实际地说:“羞愧是没有用的。我想做的事情是让人们更加积极地投身环保。你应该把环保的想法付诸实践,去影响你的家人、同事、周围的人。”
这个有着蓝灰色清澈眼睛的英国人,不断用结结巴巴的中文夹杂着英文表达他对长城的爱:“在世界地图上,只有一个建筑就是明长城,只有中国有这么大的建筑。太阳从丹东走到嘉峪关,要1个小时20分钟!”
威廉说最让他伤心的,就是2004年他在华盛顿购买的地球仪上发现长城消失了。他不清楚消失的具体原因,但来自中国长城专家们的考察表明,原长6700公里的明长城,已有1/3彻底消失,还有1/3正面临消失的厄运。
其实这些年,威廉不仅捡垃圾,他还写过书《独步长城》,在全球范围内收集长城的老照片,并跋涉45000里拍摄对比照片,还在陕西、北京和山海关等地办《万里长城 百年回望》图片展并集结成册……
当威廉因为捡垃圾的事出名后,有人在网上拿他和白求恩比较:“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长城的保护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听到这样的评价,威廉的表情带着一丝严肃:“我不是雷锋。我也得谋生,照顾家人。我拍纪录片,写书,为长城做讲座,靠这些挣钱,否则的话我不能成为一个保护长城的志愿者……”
说这话时,威廉的眼神非常干净,一如他刚刚捡过垃圾的那段箭扣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