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石念军
4月以来,中纪委、中联部、中组部等党的部门相继对“外”开放,邀请外国驻华使节、高级外交官、外国记者参观。中共中央在建党90年之际开展的这一系列开放日活动,不仅表达了对党务公开的决心,更体现出对“公共外交”的重视。
6月14日,建党90年来一直不挂牌匾的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次揭开“神秘”面纱。
这一天,继中纪委、中联部先后举办开放日活动后,中组部敞开大门,迎接来自50个国家的54名驻华高级外交官造访。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专家谢春涛注意到了这90年来的第一次。在他看来,中共中央在建党90年之际开展这一系列开放日活动,不仅表达了对党务公开的决心,更体现出对“公共外交”的重视。
“力求开放、透明,这在党的建设史上必然是一件大事。”谢春涛认为,其意义重大,影响也必深远。
“期盼已久的事情”
看到中共两位高级领导干部的受教育培训情况在展板上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意大利驻华大使严农祺连称“难以想象”,“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每年都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进行各种能力培训”。
中组部在哪儿?即便是一位地道的老北京,恐怕也回答不出如此简单的问题。
西长安大街80号院,一栋方正的办公楼矗立在高楼大厦之中毫不起眼。它的门前没有任何牌匾,只有旗杆上红旗飘扬。
6月14日下午,它“神秘”的面纱终于轻轻揭开。来自50个国家的54名驻华高级外交官走进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内民众都难以接触的信息,在这些外交官们面前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参加当天开放日活动的多位驻华高级外交官丝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他们说,“中组部真诚地对外敞开大门,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组织、干部和人才工作,了解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事情。”
这一“期盼已久的事情”,在中共90年党史中是第一次。
建党90周年之际,中联部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走进党的部门”系列开放日活动。继中纪委、中联部之后,中组部被确认为第三站。
中共如何选拔任命干部?在中组部办公大楼的展览中,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流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管人员、引进海外人才“千人计划”、基层党建手机信息系统、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等内容不一而足,外交官们无不停下来细细品味。
看到中共两位高级领导干部的受教育培训情况在展板上
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意大利驻华大使严农祺连称“难以想象”,“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每年都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进行各种能力培训”。
参观“12380”举报平台,则让西班牙驻华大使欧亨尼奥·布雷格拉特恍然大悟,“我终于知道中组部是如何确保选人用人公平公正的了,他们对举报信息的收集、处理是一个严密的体系,怪不得‘12380’的名气这么大。”
“没想过外国记者也能来这里”
各路记者们面对中联部副部长艾平咄咄逼人,连连发问:“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发生了很大改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的未来在哪里?共产主义的未来在哪里?”
惊讶于中共开放姿态的,并不只有这些外交官。就在此前的6月10日,在风景迤逦的昆玉河畔,近40名境外媒体记者和20余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外籍员工,作为中联部首次向境外媒体开放的幸运儿,刚刚在中联部领略过中共党际交往风云。
俄罗斯新闻社的驻京记者卡申来华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尽管以往经常出入外交部,但却始终不曾来过中联部。当他站在中联部的办公大楼内时,由衷地感叹,“真没想
过外国记者也能来这里”。
此前,中联部曾先后面向北京市民和部分网友开放,但从未面向境外媒体开放。
站在中共党际交往历史图片展前,《印度时报》记者赛伯乐看到了与印度有关的历史照片,禁不住感叹,“原来,印度的政党与中国共产党早有交往。”
这是一场规模不大的历史图片展,旨在呈现中共对外交往的历史脉络。
“1950年2月,毛泽东与斯大林同志出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为祝贺斯大林七十岁生日,毛泽东此行携带了丰厚的礼物,其中有山东的白菜、北京的萝卜、江西的橘子和河北的鸭梨,简直就像坐火车走亲戚一样。”
图片讲解员幽默的介绍令外国记者们忍俊不禁,但有些“如饥似渴”的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开心一笑。有备而来的各路记者们面对中联部副部长艾平咄咄逼人,连连发问:“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发生了很大改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的未来在哪里?共产主义的未来在哪里?”
跟“拒绝神秘”的中联部一样,艾平的回答,赢得了来访者的一致高分评价。
“了解今日中国的钥匙”
“如果想深入了解今日中国,我想这个钥匙就是了解中国
共产党,要想对今天中国的事情作深入报道,也离不开对中共活动的报道。”
“如果想深入了解今日中国,我想这个钥匙就是了解中国共产党,要想对今天中国的事情作深入报道,也离不开对中共活动的报道。”在中联部6月10日开放日当天的座谈会上,中联部副部长艾平的如是回答获得现场外媒记者一致认同。
当然,这也与中共中央机构长久以来的“神秘”有关。即便是有着中国共产党“外交部”之称的中联部,在1971年之前,其办公大院的门口也并未挂有“中共中央外联部”的牌匾,只有简单的门牌号码。中联部官方资料显示,当时中联部的工作内容对外界也是保密的。197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挂牌,“中联部”的名字才逐步为外界所知。
不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部”,以党际外交为使命的中联部并不甘心做一个低调而又神秘的部门。近年来,这个部门正在通过多种途径“去神秘化”。
“我们日常接触到有关中联部的信息不多,你们是想做个‘低调’的部门吗?”今年4月1日,来自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的40余位网友参加中联部开放日活动,其中一位网友如此发问。
中联部新闻办公室负责人回答,“中联部希望做一个开放的部门,也希望自己的工作内容能够被中国的公众所了解,这次举办开放日活动,就是想回应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增进相互理解。
事实上,在党的90年历史上,中联部也是首个面向公众举行开放日的中共中央部门。2007年9月,十七大前夕,中联部邀请60名北京市民走进中联部大院参观,并现场观看了一场外事活动:中联部部长王家瑞会见捷克社民党代表团。
中联部开放日的示范效应很快显现:2007年秋天的首次开放日活动之后仅仅两天,中纪委即邀请了境外媒体走进大门“探秘”。这也成了中纪委的新传统,今年4月12日,又有包括13个大使在内的高级外交官“走进中纪委”。
中共中央党校也不甘落后,去年,它首次面向驻华使节开放。至于一向不面对公众开放的中国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在今年5月31日,也迎来了首批前来造访的中外媒体。
建党90年之际,“走进党的部门”等系列开放活动正如一缕春风,送来扑面的清新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