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城市的论坛里,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的帖子,格式通常如下:
题目一般是“我要不要卖掉广州(或者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子,回到西安(或者成都、昆明、兰州、乌鲁木齐、银川)”,内容一般是“我于199×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现在就职于某某公司,月收入××元,2002年在某某区以ⅹ×万元购买住房一套,现在卖出可得×××万元,在我的家乡某某市可以购买若干平方米的住房(不会低于原来的住房面积),尚余××万元,可以购买××平方米的铺面进行投资,我要不要卖掉房子回到某某市?”还有一种,是“我有×××万元,不想工作了,请大家帮助我推荐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
要了解中国十五年来的变化,可以把这类帖子当作入门普及读物,里面各种元素齐备,上世纪90年代的南下北上潮,以加速度扩大的沿海和内地的差距,2004年后的房价狂飙,全藏在冰山的尖顶下。但我们宁肯避重就轻,去探讨一下他们回去的可能性。首先是动机的由来和强度,对于习惯了寻找“万恶之源”的人来说,高房价、可怖的交通,可能都是他们回去的动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和上世纪90年代拥入大城市时不一样了,知道了自己要什么、能要到什么、以何种方式要到。而知道自己要什么,是一个不断否定和排除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不断得到中完成,得到过才敢说放弃,在超级巨大城市生活过,才有逃离的资格。
他们也可能是“混不下去了”,但这个“混不下去”不一定是经济的问题,就像《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里行将由上海返回鞍山的姨妈,坦然地承认自己“混不下去了”———不是因为钱,她是被男女感情、被高度紧张的人和人的关系耗干了。如果在北京四环的某座立交桥上或者在地铁里度过生不如死的几个小时,正常人恐怕都会有“混不下去了”的感触,毕竟我们不是时刻以钢铁战士的姿态存活于世。即便是因为经济问题混不下去也不要紧,嫦娥一号也需度过没有月光的黑暗时光,混不下去才是人生常态。城市生活是一种能力,在超级大都市的生活,往往需要提高这种能力,换个这种能力需求度不那么强烈的地方生活,可能会容易些。
不过,回到家乡,面对的还是“要什么”的问题,有人细述了自己携款抵达以逍遥闲散著称的丽江后的生活,早上11点起床,吃过饭后,去打麻将,到了五六点钟去吃饭,吃过饭后换个地方打麻将,晚上11点左右去吃串串香,吃过以后继续打麻将一直到凌晨3点,然后依依惜别,而周末就是到周边的农家乐去打麻将。半年后,他逃离了“这种以中老年离退休职工休闲方式为主”的生活。
其实问题非常简单,我们始终要面对的,只是生活,在哪里面对都一样,如果在家乡面对这个问题比较容易,不妨衣锦夜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