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创历下丹青新篇
———贺济南画院“三十而立”
  • 2011年06月27日 作者:
  • 【PDF版】

    ▲黄玫瑰 杜华

    ▲高山流水 张登堂

    西汉乐舞杂技图 许小峰

    贺兰山色 李承志

    ▲紫藤 尹延新

    ▲禽趣图 刘国瑞

    余髫龄有幸落籍泉城,于此读书学画十数载。每言及济南,大明湖中荡舟戏莲,千佛山上眺望岱岳,对山楼里灯火彻夜……诸往事则如层波叠浪涌上心头。这恐不仅因为年愈迈而愈忆旧之病,抑或有些艺术必要的情感的偏执。

    斯地古称历下,后称齐州,再称济南府,乃九州之中,齐鲁之都。余昔年读杜甫“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那对联,总是首先想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易安居士,还有那“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辛弃疾那般齐鲁豪情。而亲身感受到的名士则是中学的启蒙老师,艺专的老教授,还有校外诸丹青前辈。济南富有文脉,有待文史家梳理,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泉城人,那文脉的基因是不知不觉间播于“四面荷花三面柳”的游憩间,重阳节千佛山的庙会上,趵突泉品茗的余味里,老人们饭后茶余的街谈巷语中。及长,方渐渐知晓曲阜杏坛和济南闵子书院的渊源,长清灵岩寺宋塑和佛教艺术的写实性演化,赵孟頫官历下为友人作《鹊华秋色图》于美术史的意义,老舍居济南称关友声“是个可爱的人”那画外的艺术哲理……这就是文脉,世世代代传承于基因的历史记忆。画院的朋友们无不在这里受到过这文脉的熏陶,并从这里起步走向艺林深处。

    济南无疑是书画艺术的厚土,于古有文人雅集、师徒传授之风。清末民国以来,因居南北要冲,也遥接京沪现代文化风云,有社团、院校之设。据笔者所知,早在民国初年已有济南高等师范国画手工专修科之设,又有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开设艺术课程,惜史料甚少,恐因政治与战争而命运多舛。史书记载者如:一九三五年,私立中国艺术专科学校于乐山街创立,七七事变起,“该校为军队所占据,设备荡然。嗣后燕鲁之境,风声鹤唳,该校迫不得已而停办。”抗战胜利后复校于南郊胜利大街,李苦禅任教务主任。一九四六年,又有私立南华学院艺术系之设。至于社团,有一九三七年成立之山东艺术协进会,以组织抗战宣传为宗旨;一九四六年成立的中华全国美术会山东分会乃官方团体,理监事中现代诸大家如关友声、黑伯龙、张茆材、吴天墀、岳祥书、弭菊田等均名载史册。

    新中国成立后,济南文艺事业百废待兴,有日新月异之慨。据《山东美术家辞典》载,省级驻济及市级美术社团(不包括书法)计二十四,美术院校下设美术系科者计十,美术馆、艺术馆七,画院计十。其中画院均成立于新时期,济南画院亦属此例。由此足见新中国美术事业之昌盛,新时期美术事业之繁兴。如果说,美术创作之质量高下并不与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成正比,而文化事业之发展实赖于政治安定与经济殷实,大文化环境和文化生态链之改善又必促动美术事业之发展,并为人材之培育和作品之提高奠定基础或提供可能。经历过战争混乱、运动折磨、经济困顿又幸逢改革开放之前辈恐对此有更深刻之体会。

    一九八○年,济南画院沐新时期春风,与济南市国画研究会同时崛起于千佛山下,开齐鲁大地画院建制之先声,历下美术史之新篇。该院以专事中国画创作与研究为己任,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三个创作室和美术理论研究室之设。风起荷香,清泉汇流,自此,除省级单位之外的市级单位画家近二十人纷纷来归,老中青三代画人同饮趵突泉水,共事丹青切磋,画家梯队如缕,创作硕果累累,个性风采竞演,精佳展览连番,画院渐次名扬于海内外艺坛。一九九一年,又有中国国际旅游书画院济南分院设于内,有六个国家二十余名海内外弟子行拜师礼,诚为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之摇篮。画院有出作品、出人材之实绩,不虚时代之期冀。此诚赖天时、地利、人和之大势,亦是弭菊田、张登堂、杜华等历任院领导与画院同仁同舟共济、辛勤耕耘之功。若杜甫有知,当叹“海右此亭”,咏“济南名士”之续歌,共贺山水园林共美之历下又有文化名城之望也。

    余渴慕画院而无缘,然仍关注古今画院起落兴衰,家乡之画院建设更时在念中。约十余年前,体制改革风起,画院是否存活堪忧之际,余恰与一国家体改委人士临座候机,便中问及此事,此人大笑曰:“十多亿人之泱泱大国岂无力养区区画家!可转致你友尽可放心。”又有一次,与海外一画家言及一般画家谋生卖画之艰,君慨曰:“还是社会主义好呵,政府竟能设画院养画家。”余闻以上二公之语感慨良多,既为政府重视文化建设而喜,又为画院泛滥无度而忧,复因世事、艺事燥浮而悲。静思往昔,吾国自汉代即有画室署长之设,五代西蜀、南唐即有正式宫廷画院,至宋代翰林图画院乃最盛,清代如意馆则几声绝,待新中国北京、上海两地画院起而中国画艺再造高峰。几千年间,吾国画艺得以传承光大确有画院之功,当然亦赖与院外画家相异相生之合力。然院画与非院画又有其共同支点,即中华文明崇扬真、善、美之不朽精神,即中国画为“文之极”的久远文脉,即把握传承与变革、民族性与世界性、造化与心源等诸多辩证关系的规律,系于一代代学人踏踏实实之苦修,在于世世代代之艺术家对于古今文脉的珍重、传承与积累之功。济南画院年方而立,已有如此可称羡的业绩确可喜可贺。然而要将济南画院建设为一流画院,如同绘“齐州九点烟”那般先要知晓“九点”是何所指,如此点点滴滴、岁岁年年、世世代代地积累起来,以《鹊华秋色图》那般经典性作品一砖一石地砌就,方能矗立起与那“海右此亭”相媲美,不愧于有华不注、大明湖、趵突泉为三誉的古城文化大厦,续历下文脉,再创丹青新篇。

    噪刘曦林 己丑榴月于京城里仁居南窗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创历下丹青新篇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