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泽希 (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一系列的指导思想,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破解可持续发展中的难题,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认真贯彻实施。
翻阅姜春云同志《调研文集》,一个突出的命题,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给三产、服务业以应有的位置,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加大措施,加快发展,使之与整个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相适应。这在他的调研文集《山东卷》、《三农卷》、《生态卷》的不少篇目里,都有引人注目的表述、论证和思路、对策。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春云同志在山东工作期间,就对发展三产、服务业提出了一系列鲜明的观点和见解。他指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哪里的社会化服务搞得好,哪里的经济就活跃,市场就繁荣,人民生活就方便,两个文明建设就搞得好。”“三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制约和影响了一二产业的发展。要大胆、果断地对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发展三产、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使第三产业有一个突破性发展。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由一二三产业排序,逐步调整为三二一的顺序,以三产拉动和促进一二产业发展”。他强调指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都是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联系的。第三产业不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换与竞争,只能是一句空话。”
1994年春云同志到中央工作后,又进一步提出:“市场经济越发达,分工分业越发展,对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高。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否健全,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农业应当在认真抓好种植、养殖业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工、保鲜、包装、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上,加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包装、销售的有机结合,把农业由单纯的种养业延伸到加工转化销售上,大力开发农业的后续效益”。在《生态卷》中,他指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强调“无论从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效益水平考虑,从满足一、二产业和城乡人民巨大的服务需求考虑,从节能降耗、偿还生态欠债考虑,还是从扩大就业面、提高就业率、改善民生考虑,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都是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这些观点和论述,不仅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当前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有启示、借鉴作用。
(二)
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具有特别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作者为什么二十多年来一直强调并重视发展三产、服务业的思想认识和论点。在他看来,三产、服务业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经济运行全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链条。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若缺少了后三个环节的支持,特别是没有相应的三产、服务业,一、二产业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话,不可持续。而一些经济发达、繁荣的地区,其背后都有强大的流通、服务业的支撑和保障,起到了联结生产与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高效发展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反之,三产、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生机活力,更谈不上转型升级上水平。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一概如此。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6年,在全球高收入国家GDP总量构成中,其一、二、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4%、26.1%、72.5%,其中,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持续递减,由1990年的21%下降到17%,服务业产值快速增加,已是制造业的3.5倍以上。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表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三大产业存在着依次加速发展的趋势,即第二产业的速度快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速度快于第二产业;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第一、二产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不断上升。也就是说,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越快,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传统制造业中的生产前期的研发与设计、中期的融资和管理与后期的物流、销售等环节,逐渐分化为为企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传统工业部门由过去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新的产业发展方式。据统计,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私人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四个部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最快、比重最高,2006年已占到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42%;近年来以家政服务为主体的私人服务业、以医疗健康服务为特征的社会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加速扩大和提升。服务不仅仅源于三产、服务业,而且全面融入生产领域、社会管理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服务型社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三产、服务业是高效益、高就业率、低耗能、低污染的富国惠民产业。这在我国经济快速的现代化中得到验证。据专家测算,2008年,我国二、三产业在每万元增加值的产出能耗上,分别为1.43、0.55吨标准煤;与第二产业相比较,第三产业单位产出能耗要低45%。在就业带动方面,二、三产业每万元增加值的从业人数分别是0.14人、0.20人;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每万元增加值的从业人数高出38%。以北京为例,自2002年以来,全市加快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调整步伐,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关停了一批污染严重、能耗高、效益低的重化工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大力发展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达73.2%,居全国第一。金融、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知识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特征凸显。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1%,就业比例为72.5%,能耗不足一产的二分之一、二产的三分之一,实现了产业结构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的转变。
三产、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产业。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近年来,深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0.2:53.4:46.4优化为2010年的0.1:47.2:52.7,实现了三个产业比重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四大支柱的现代服务业。随着三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深圳市节能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耗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低能耗支撑了GDP的高增长。五年油气污染物排放削减幅度超过95%,实现节能约1900万吨标准煤,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年达到Ⅰ级和Ⅱ级空气质量天数达364天。
(三)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效益、效率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三产、服务业高度重视。早在1986年,国家“七五”计划就提出:“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并规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提出“必须使第三产业有一个全面、快速的发展”。2007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0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了服务业的大发展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产、服务业有较大发展。一、二、三产业经济总量的增长,2009年分别是1978年的401.8%、2837.7%、2505.7%。据统计,1979年-2009年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比GDP增长高1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低0.5个百分点。必须看到,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相比,我国三产、服务业还相当滞后。这突出地表现为:一、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仍然较低。2009年为43.4%,与人均GDP3000美元的国家三产比重相比,低20个百分点。二、就业带动能力弱。2009年我国三产就业人数比重为34.1%,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上升了22个百分点,但与国际同等发展阶段和水平相比,就业比重低了25-30个百分点。据专家测算,如果将我国三产就业比重提高到目前60%的国际平均水平,可新增就业岗位4.65亿人,假定工业就业的劳动力比例不变,三产可带动农业转移就业2.08亿万人。三、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难以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快速变动和升级时期,居民消费正由以衣、食为主的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对服务业消费呈现多元化、个性化新特征,无论对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滞后的三产、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以及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也影响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本质上探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既要做大经济发展规模,提高人人分享经济成果的增量,又要同步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从多个方面适应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带来的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很大一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人口、生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满足人们求知、求富、求健康、求安全、求幸福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春云同志从实践中总结认为:“发展第三产业投入少,来得快,效益大,应当放在优先的位置。”“在经济的布局与指导上,实行‘兴商重工强农’的方针,以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我国应充分发挥服务业高效低耗、拉动产业、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优势,使之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关联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