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来信:
叔叔您好,我今年十二岁,正在读小学六年级。最近我总是觉得心烦,因为我的想法和妈妈的想法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所以我想知道,是该听妈妈的话,还是该坚持自己的想法。
寒假时,我和妈妈去看望姥姥。回来的时候火车上很挤,我看见一位老奶奶在过道里站着,很累的样子。想到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尊敬老人,在车上应该给没有座位的老人让座。于是我就站起来,让老奶奶坐在我的位置上。老奶奶连声道谢,周围的人也发出赞许的声音。我心里非常高兴,原来做一件好事也能使人快乐。
可是妈妈似乎不这么想,她的脸色顿时变得很差:“你要干什么去?”我莫名其妙地看着她,怎么忽然问出这么一句话,我也没有要走的意思呀!于是我摇摇头道:“不干什么去呀!”见妈妈的脸色不好,我也不敢和她解释什么,刚才愉悦的心情顿时抛到了九霄云外。我明明在做好事,可是妈妈不但没表扬我,还对我摆脸色,真是让人无法理解。那位老奶奶赶紧站起来说:“我知道你是乖孩子,奶奶想去那边走走。”说完,她蹒跚地走向了另一节车厢。我坐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心里很不是滋味。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师生为灾区孩子捐款。我想到电视上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觉得他们特别可怜,于是我便把零花钱都捐了。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我,说我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回家后,把捐款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她不但没表扬我,还说我傻,竟然把自己的零花钱也给捐出去了,一定是脑子坏了。当时被她那么一说,我还真弄不清自己做得是对还是错……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孩子的爱心千金难买。自古以来,仁爱之心一直被看做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西方先哲费尔巴哈断言:“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古今中外,人们都在推崇爱心。作为人性的基础,它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同时也是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润滑剂,没有爱心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可很多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极强,蛮横霸道,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事事都要为他们服务,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他们在外面不关心别人,在家里也不知道心疼父母,特别是在父母生病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没有得到像平时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乱发脾气,这让许多父母非常伤心。他们觉得,鸡大腿该永远留给自己,鱼头鱼尾是父母该“打扫”的。对于父母的喜好他们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要他们记住父母的生日或其他事情了。现在的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智力发展,从孩子一出生,就希望孩子是一个智商高、天赋高的天才。为了达成这个愿望,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可是却忽略了对孩子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培养。
我们该大大地表扬这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大力弘扬这种爱心精神。当然,东子叔叔也要告诉这个可爱的孩子,做好事也要讲究一个度。比如让座,如果是市内的公交车或地铁,是短时乘坐的,那随时可以让给需要帮助的人。但是如果是长途旅行,可以换着坐或挤一挤让他人搭个边儿坐,这样既帮助了他人,又照顾到了自己的身体。无论如何,你的善举都是值得赞赏的。每当女儿享受秋千带给她的快乐时,我总示意她休息一下,把秋千让给等在旁边的小朋友。为此,依依很不高兴。我对她说:这是公共设施,要大家玩。女儿反问我:那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坐在上边不肯让给别人玩呢?他们不让,为什么偏偏要求我让呢?我哑口无言,苦心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的为人标准,就这样被一些“不争气”的现实给毁掉了……虽然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每每想起,总感觉有些苦涩。
谦让守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您无视别的孩子眼巴巴地等在秋千旁边、自顾自地让自己的孩子长时间地坐在秋千上时,您已然把这种美德丢到了爪哇国。在有些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爱心似乎是一个早就过时了的字眼儿。“因为慈悲,所以懂得”。其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拥有一颗平和而善良的心,并以此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和困难的事。
其实,那些看似轻而易举的行为,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朴素的善良,这是用善良浸润后的灵魂折射出来的人格的光辉,是一种经过善良的滋养成长起来的大爱之心。我坚信:心中有爱的孩子一定会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