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和见识上,大学校长应该是各有千秋,又何必要说一些人云亦云的话。在讲话中表达真我,而不是表演他人,这样的要求对一名校长来说不苛刻吧?
>>头条评论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大学毕业典礼,校长的演讲通常都是重头戏。此时,校长讲什么,又怎么讲,很能体现一个大学的水平和气质,称之为大学的一项软实力也不为过。
在高校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下,大学的校长们对于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越来越重视,以至于眼下花样迭出。据说,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准备了一首散文诗,更多的校长则在演讲中运用了大量的网络词语,这种“潮人潮语”的形象一举颠覆了大学校长平日端庄严谨的形象,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和亲切。
与那些“形同公文、毫无激情、格式固定”的官样讲话相比,这种文风和姿态上的改变,确实算得上一种进步。只是,当众多高校的校长们陷入奇巧的文字游戏时,如何讨好学生、博取眼球就成了演讲的主要目的,校长自己的见识和个性反而被湮没了。在即将踏入社会之时,大学毕业生最需要的不是校长的“插科打诨”,而是前辈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如果一个大学校长不能在毕业典礼上以真诚的语言去激励和启发学生,再多的噱头也不过是拼凑一场低级的模仿秀。
打动人心的演讲的确需要活泼的表现形式,但形式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只换形式不换主旨的演讲无论运用多少时髦的形式,凡客体也好,咆哮体也罢,都是“新瓶装旧酒”。一个脱口秀演员为了娱乐听众,如此演讲并无不可,一个大学校长也这么看重表演,甚至要为此去模仿别人的风格,那么“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都是空谈。一个演讲都要模仿别人的校长恐怕也很难给学生树立创新的标杆。去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一席网络风格的演讲,获得了满堂喝彩,引得今年不少大学校长都以谈“浮云”和“伤不起”为荣,而李培根今年另辟蹊径,又把那些喜欢人云亦云的校长们甩在了后面。
一场引起爆笑的演讲或许可以给学生们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但若干年后再回忆起这个毕业典礼,那些华丽时髦的“浮云”可能真的都成了浮云,让他们感到终身受用的一定是那些发自肺腑的嘱咐。大学校长好比学校的灵魂,他的演讲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对人生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注。没有什么花言巧语能比真诚的语言更有力量。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应邀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开篇就先告诉学生———很遗憾,今年的演讲人是个书呆子。最后,“书呆子”的演讲也获得了好评。假如大学校长能掏心掏肺地给学生一些忠告,也不用担心得不到好评。
在学术和见识上,大学校长应该是各有千秋,又何必要说一些人云亦云的话。在讲话中表达真我,而不是表演他人,这样的要求对一名校长来说不苛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