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头条评论
让更多“三公消费”接受公众挑剔
  • 2011年07月11日 作者:
  • 【PDF版】

    公共财政的使用,最终不可能绕过公众挑剔的眼光。现在相关部门应该把公众的诟病看成鞭策与激励,而不应该简单地视为压力与负担。

    □特约评论员 单士兵

    随着国家文物局、中科院、教育部等一些中央部门开始公布三公消费情况,公众也从中挑出一些问题。比如,国家文物局今年接待费的财政预算比去年实际支付高了100余万元,两倍多的增幅令人很难接受;中科院“三公预算”今年预算高达两亿多,公众质疑其接待费过高,去年仅公车消费就超过七千万元。(7月10日《京华时报》)

    本来,按照国务院画出的时间表,中央部门在6月就

    应公开“三公消费”情况。时间已经过去十来天,现在大多数中央部门仍处于“爽约”状态,令人遗憾。国家文物局、中科院、教育部等少数部门率先披露三公消费,对其勇气,应给予赞赏与鼓励。这些部门给人的感觉,多少有点“清水衙门”的意味,不过呈现出来的问题,却也并不清澈。这样一来,公众自然更加希望看到中央部门都能站出来,展示其“三公消费”真实情况。

    公众仔细打量“三公消费”的账本,发出一些质疑声音,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纳税人,谁都希望自己“充公”的钱能用在刀刃上,来实

    现更多公共利益。公众对“三公消费”保持强烈挑剔的眼光,本身就是公共意识的觉醒。从已经公布的中央部门情况来看,一方面,这些部门摆出的相关信息,本身并不全面细致,多属于选择性公开,不利于公众全面监督;另一方面,即便是在选择性公开的情况下,“三公消费”也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相关理由很牵强,很难证明其经费使用的正当性。

    比如,国家文物局公务接待费今年暴涨两倍多,理由就是拿预算与执行来说事。他们强调去年7个外国来华文化交流活动未能举行,所以才没有花掉更多的接待费。这个解释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只要有点财务常识的人都明白,财务预算本身就是极其严肃的事。堂堂中央部门连请客吃饭的钱都预算不好,这本身足够让人当笑话看了。

    至于中科院解释超过七千万元公车消费,就更莫名其妙。一句用于“科学考察、科研活动”的宽泛说词,让公众又如何监督?谁能证明其中就没有借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公费旅游呢?“三公消费”令公众非常焦虑,说到底,就是担心其中存在太多“以公肥私”的腐败。只有将相关费用的使用标准与具体执行情况全面公开透明,才能真正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不必讳言,公众的挑剔眼光与持续诟病,会对中央部门形成一定的压力。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仍然还有那么多部门继续“爽约”的原因。其实,“三公消费”背后可能“水很深”,这并不仅仅是公众猜测,而是被无数事实证明过的事。现在一些中央部门迟迟不愿公布“三公消费”,对中央与国务院相关要求置若罔闻,本身已是错误。如果还幻想可以使用“拖”字诀最后不了了之,或者花费心思对“三公消费”进行更多的技术处理,甚至在公布的结果中注入“水分”,那样的话,到最后不但躲不开公众挑剔的眼光,反而会掉进公信力沦陷

    的更深的泥潭。

    无论如何,现在一些中央部门公开“三公消费”情况,已经是一种开始。接下来,公开“三公消费”将走向何处,仍有太多悬疑。公共财政的使用,最终不可能绕过公众挑剔的眼光。现在相关部门应该把公众的诟病看成鞭策与激励,而不应该简单地视为压力与负担。当然,对于那些仍然还死死抱住账本不愿以真面目示众的中央部门,人大也有必要通过行使质询权来倒逼其迅速进行信息公开。这些部门自己也应该明白,越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到最后越要经受公众更加挑剔的目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旅客“被高铁”无异于趁火打劫
“达芬奇密码”为何多年未破
>>世风眉批
贷款偏爱公务员,政策需要“平衡点”
让更多“三公消费”接受公众挑剔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