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母流动摆摊,劳动合同难落实
部分外来娃岛城入学难
  • 2011年07月13日 作者:
  • 【PDF版】

    7月11日,在市南区教育局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前来为孩子报名的家长领号后分批进入。

    文/本报记者 王笑 本报见习记者 陈之焕 片/本报记者 杨宁

    12日,记者从市南区、四方区及李沧区多处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报名点了解到,很多家长没有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无法为孩子办理报名入学手续,使这些孩子在青岛上学成为一道无法破解的难题。

    事件 家长没合同,孩子难报名

    12日上午8时左右,刚刚从早市收摊的林美芳女士又一次带着儿子来到了青岛57中的门口。

    2005年,林美芳和丈夫从老家临沂来到青岛,在青大一路附近摆摊卖菜。11日上午,林美芳给7岁的儿子报名入学。因为没有房屋租赁合同,她先是去了房屋租赁中心排了近一个小时的队,拿到房屋租赁证,然后又回到57中报名,但此时当天的报名名额已经满员。“虽然知道名额满了要等第二天再来,但一想到孩子马上就能有学上了,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林美芳说,她已经和孩子的爸爸计划好,争取让孩子去燕儿岛路第一小学读书。

    然而,当林美芳12日上午满怀欣喜地赶到报名点时,现场工作人员则要求她出示夫妻两人至少一方的劳动合同,这时她才傻了眼。由于没有劳动合同,林美芳的孩子无法在青岛报名,孩子上学只能回原籍。

    林美芳说,两人摆摊卖了五六年菜,从来都没有过劳动合同。再加上他们卖菜多是流动性摆摊,因此,也根本无法从农贸市场管理处等地开出合同。“劳动合同几乎没有可能拿到手。”

    调查 不少外来娃上学受阻于劳动合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林美芳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李沧区振华路小学报名点,带着女儿前来报名的贺先生便因为拿不出劳动合同而站在门口发起愁来。贺先生称,他和老婆常年都是开着农用三轮车,在附近小区门口卖一些当季水果。“啥是劳动合同,我都不太清楚。”贺先生说。

    记者从市区多处报名点获悉,一般情况下,家长都能交上报名所需的各项证件,即便缺少某项证件,也基本都能在几天内补办交上。而像劳动合同无法拿出的,大多为从外地来青岛的流动商贩。

    市南区教育局一工作人员称,对于证件准备不齐的家长和孩子,报名点老师都会先尽量给孩子报上名,然后再让家长在一周内将证件补齐。“像流动摊主无劳动合同这种情况,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我们都会劝说家长让孩子回老家上学。”该工作人员称,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对孩子来说,并不利于其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现状 学前教育有差距

    对于外来务工子女来说,父母证件不齐是其入学难的一方面,然而,据报名现场来看,不少务工子女的学前教育也并没有及时跟上,甚至有些孩子在问及十以内加减计算时,还要掰着指头一根一根地数。

    12日中午,在李沧区安国路小学报名点门口,自泰安来青岛打工的郑先生正弯着腰向身边的儿子提问问题。“来算算五加三等于几?”郑先生说,他现在在给一家食品厂送货,他妻子则在社区内做些家政零活,一个月挣千把块钱。“孩子之前一直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四五岁的时候才接到这边来。孩子平时都是跟着他妈妈,没上过幼儿园,我们也很少教他识字、算术什么的。”郑先生称,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有限,所以几乎没有在孩子学前教育这部分下过功夫。

    记者看到,对于十以内的加减法,郑先生的儿子计算起来并不轻松。只见他先是把两只手伸到面前,然后又一根一根地掰着指头数起来,过了大约一分钟,他才犹豫地挤出一个字:“八”。

    据李沧区永和路小学报名点老师称,很多务工人员的孩子不仅十以内加减法不会计算,而且汉字也认不得几个。“有些孩子甚至都不愿开口说话,在被问到几个简单的问题时,也常常是一问三不知。”这位老师说。

    对此,采访中多位老师表示了他们的担忧。“这些孩子将来要与本市的孩子一同上课,但其实他们的学习起点却相差很多,到时候这些孩子能不能跟得上课程进度和全班同学的整体水平,这是一个问题。”青岛金门路小学的张老师这样告诉记者。

    前景 孩子多 学位紧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涌入,其子女入学问题也成了全市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一方面小班制教学要求每班人数控制在45人以内,一方面在现有小学资源的情况下,外来务工子女人数却不断增加,这势必然会给各区小学带来很大压力。

    以市南为例,今年,市南区中小学预计缺学位1125个,很多市南区户籍孩子上学都成问题,还要预留出名额给外来务工子女,这的确成了一个难以突破的困境。

    据悉,在这两天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报名过程中,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名是报上了,但却被告知孩子并不一定能被安排到距离居住地最近的小学里。市北区教体局工作人员称,虽然孩子入学时要依照“就近”原则,但有些学校名额确实有限。例如浮山后片区,居民区密集,而学校却只有寥寥几所,因此,这个区域的很多孩子就要被划到稍微远一点的学校去。

    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强,政府很难做出精确统计,所以即便是要下拨教育经费,或是修建学校,也难以有效落实。

    看法

    教育专家认为,要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困难问题,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使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跟当地居民享受同等教育。其次要改革教育资源的配置体系。一方面建立中小学学生的学籍信息管理平台,另一方面教育经费要跟着这个学生的学籍走。再次,通过对一些办学质量比较好,声誉口碑比较好的学校,政府加大投入,并提高教师待遇,以此稳定一批比较优秀的教师,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此外,还可用学籍“一卡通”制来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经费及择校问题。

    他山之石:

    宁波: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门槛人性化

    宁波市教育部门规定,在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门槛的设置上要更加人性化,例如如果公办学校还有一定的资源能够接纳,便建议这些学校对外来务工子女无条件接收。另外,教育部门在经费设置上,则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专项补贴。

    北京:政府委托办务工子女学校

    2011年新学年,北京市朝阳区3所政府委托定向接收务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开始招生,共接收3500名学生入学。这种政府委托办学模式是朝阳区探索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放大 缩小 默认
部分外来娃岛城入学难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