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1857-1909)是因为《老残游记》广为人知的。其实,刘鹗还是著名的收藏家,他的《铁云藏龟》《铁云藏陶》给中国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他还担任过英商福公司的驻华经理,主张利用外资建造铁路、开采煤矿,被当时不少人视为“汉奸”;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刘鹗进京主持开展救济、掩埋活动,从俄军手中购买了太仓米,平价卖给市民,广受拥戴。此外,刘鹗还是一位有多年实践的水利专家,并且在山东参与过黄河治理的工作。
□段德咏
测绘河图来到山东
刘鹗最初来山东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这一年他32岁。
刘鹗祖籍丹徒(现在江苏镇江市),咸丰七年九月初一(1857年9月29日)出生。据说出生之际,其母朱氏梦见了大鹏,因此给刘鹗取名梦鹏,乳名鹏鹏,字云抟。后来刘鹗自己改名“鹗”,字铁云。鹗是水鸟,说来凑巧,身处“棋局已残”的晚清,刘鹗的命运正是因为治水而出现转机的。
在刘鹗出生前两年,也就是1855年,黄河从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来了个巨龙摆尾,穿过大运河夺了大清河水道,从利津铁门关以下牡蛎嘴入渤海,河南、直隶、山东40多个州县被淹。当时满清政府疲于应对太平天国和捻军,无力也无心治理河务,沿黄人民饱受水患之苦。
刘鹗的父亲刘成忠长期在河南担任地方官,任过河南省河道副督、布政使等职,精于水利工程、历算,并著有《河防刍议》。虽然父亲是科举出身,但刘鹗对此并不热衷,而是对历算、河工等实用技术非常用心。他的亲家罗振玉在《五十日梦痕录·刘铁云传》中说,刘鹗“年未逾冠,已能传其先德子恕公(成忠)之学,精筹人术,尤长于治河”。
光绪十三年(1887年),黄河在郑州决口,这是继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最大的一次决口,正河河道断流,河南、安徽、江苏二三十个州县被淹,洪水直注洪泽湖,有东冲下河南灌扬州之势。清廷立刻派大员协助河道总督和地方政府治理洪水,可是忙碌了一年多,决口也没有合龙。清廷大怒,摘除了多位一品大员的顶戴花翎,并调来广东巡抚吴大 任署理河道总督,负责河患治理。
吴大 虽然名字中带有“三点水”,可是对于河工并不在行。这时,刘鹗已经捐有同知衔,来河南拜见吴大 投效河工,提出“筑堤束水,束水攻沙”的建议。吴大 采用了刘鹗治水的主张,并委以重任。刘鹗虽然是官宦子弟,可是并无衙内作风,在河工现场,他“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凡同僚畏惮不能为之事,悉任之。声誉乃大起”(罗振玉《刘铁云传》)。
光绪十四年冬(1889年1月),决口合龙。吴大 奏请朝廷,成立
了善后局,负责测绘河南、直隶(当时开州、东明等县属于直隶)、山东三省黄河河图。由易顺鼎总司其事,刘鹗、冯光远、董毓琦三人任提调,并从福建船政局、上海机器局、天津制造局、广东舆图局抽调了20多位精于测绘、工于绘书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事,分段开展三省黄河全图测绘工作,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新法开展黄河测绘工作。
测绘工作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阴历四月开始,就在这一年,刘鹗带人进入山东,沿黄河一路勘察,直到黄河入海口,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结合查阅沿黄各州县县志以及河工资料,于次年(1890年)三月完成全部调查测绘工作,形成了《三省黄河全图》。共计五册一百六十篇,内容涉及河道走向、接纳支流情况、两岸堤坝等水利工程情况。
在此基础上,刘鹗还根据各
地县志、黄河治理档案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完成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历数黄河河道变迁。以上两部著作在黄河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睹水灾上《治河五说》
1889年,刘鹗沿着黄河来到山东后,耳闻目睹的情形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当年,黄河山东段有四次大的决口漫溢,“一漫于韩家垣,再漫于大寨,三漫于纸坊,四漫于张村”。其中,韩家垣位于黄河尾闾的利津县,黄河在此决口后向东由毛丝坨入渤海。这是1855年黄河改道利津入海后,入海流路第一次改道。
刘鹗目睹水灾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心情极为沉重。他在给易顺鼎的禀牍中写道:“黄之大汛之际,一千余庄沦没水中,举家被难者,不知凡几。目击心伤,惨不忍言。”1889年阴历九月初三,刘鹗实地勘察利津铁门关、韩家垣两处河门情形后,回到利津县城,他给当时的山东巡抚张曜呈送了一份禀牍,首先对张村、大寨决口合龙表示祝贺,并劝张曜采用王景治河的办法,以建“神禹之伟绩”。随着禀牍,刘鹗把刚写好的《治河五说》一并附上。
张曜就是《老残游记》中庄宫保的原型,行伍出身,与刘鹗父亲同时在河南做过官。任山东巡抚后,张曜首重河工,一年中近三百天呆在治黄工地上,凡有言河务者,即使平民百姓,也要请来咨询。刘鹗来山东测绘河图、搜集资料期间,曾经几次拜见张曜并请他帮助协调关系。对此,张曜给予了大力支持。
刘鹗为什么要呈送《治河五说》给张曜呢?他发现张曜在治黄过程中犯了一大错误:废济阳以下民埝(紧靠河道的堤坝,也叫缕堤),迁移遥堤内居民放宽河身,这是西汉贾让“不与河争地”的治黄路子。刘鹗在《治河五说》中开门见山提出:“山东河患所以日甚一日者,实由河身愈垫愈高耳……今年割济阳以下数百庄以与河矣,而河患更烈。”用实践说明“费民埝、宽河身”的做法不可行,并提出了“修缕堤以攻积淤”、“播支河以消盛涨”、“改河门以就便捷”三项具体办法。
后来,张曜在齐河县赵庄、刘家庙和东阿县陶城铺开建水闸、水渠,汛期分泄洪峰;疏浚利津毛丝坨入海流路,加强河口治理。从这些措施上看,张曜是认同刘鹗
所提主张的。随后,他谘调刘鹗来山东办理河务,也是与《治河五说》分不开的。
记水灾入野史警示后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刘鹗来济南报到,开始在山东办理河务。次年(1891年),他又把家眷接来济南安家。1889年刘鹗测绘河图、搜集水利工程资料时,曾经在济南县西巷北首路西陶宅内住过一些时日。家眷到济南后,刘鹗先后居住在济南小布政司街、英武庙街。小布政司街上有家客店名曰“高升”,刘鹗后来写作《老残游记》时就把高升店搬了进去。当然,小说还浓墨重彩写了大明湖和众多名泉。
刘鹗来到山东后,张曜委任他为黄河下游提调官,并委托他在黄河下游的利津县、蒲台县修建斜堤(连接缕堤和遥堤的堤坝)各一道。原来汛期一到,这里沿河二百多个村庄就浸泡在水中,斜堤修好后,麦秋二季滩区的庄稼没有受洪水影响,居然获得了丰收。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张曜正在黄河上监工时,忽然“疽发于背”,随即回省城济南就医,未几日医治无效而卒,谥“勤果”。福润继任山东巡抚,刘鹗结合在山东办理河务的实践,对原《治河五说》进行了补充,增加了《治河续说》两篇,提出“修民埝束水攻沙”、“筑斜堤澄淤填堤”、“建滚坝播河涨泄”、“补大堤同河启塞”四种措施,形成新版《治河五说》(也有人称之为《治河七说》)呈送给福润。
刘鹗来山东办理河务初期,同僚中有不少人坚持“不与河争地”之说。刘鹗则力持《治河五说》。但是,当时废济阳以下民埝的大错已经铸成。光绪十八年(1892年)夏天,黄河在鄄城、章丘、济阳、惠民等县决口十余处,其中,章丘决口灾情为重。黄河在章丘决口后,洪水直冲位于黄河南岸的齐东县城(遗址位于邹平县台子镇,1958年齐东县撤销并入邹平县、博兴县),偌大的齐东县城仅剩东南一角,好像青蛙一样浮在水面上。《老残游记》第十四回《大县若娃半浮水面,小船如蚁分送馒头》就是当时惨状的真实写照。
刘鹗在《老残游记》第十三、十四回后的自评中写道:“庄勤果公(指张曜)慈祥恺悌,齐人至今思之。惟治河一端,不免乖谬。而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之举尤属荒谬之至。惨不忍闻,况目见乎!”“山东村居屋皆平顶,水来民尽升屋而处。一日作者船泊小街子,见屋顶上人约八九十口,购馒头五十斤散之。值夜大风雨,耳中时闻坍屋声。天微明,风息雨未止。急开船窗视之,仅十余人矣!不禁痛哭。”刘鹗说,生平有三大伤心事,山东民埝是其中之一。
此时距张曜去世一年了,继任山东巡抚福润上奏朝廷自请处分,同时处罚了一部分官吏。可是,这些都已经于事无补了。1892年下半年,伤心事接踵而至,刘鹗原配夫人王氏和母亲朱夫人先后去世,刘鹗回到淮安守制,随后把家眷也接回了淮安。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冬间,刘鹗守制期满,由福润保荐以“奇才异能”到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以知府任用。这年腊月,刘鹗从北京回到济南,在泉城过了一个春节,次年(1896年)正月回北京,为在山东办理河务的日子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