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题”高铁,该不该宽容?
  • 2011年07月15日 作者:
  • 【PDF版】

    在万众瞩目中高调上马的高铁浦一亮相就陷入尴尬境地,开通不到两周,4天3次故障。

    连续几天来,面对问题频出的高铁,舆论也开始从当初的一片赞扬之声,转变为质疑其运营品质和工程质量,“劳民伤财”、“面子工程”等抨击之词不绝入耳。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一方面享受着高速出行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确实承担着由此带来的风险。在宽容与棒杀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

    接受问题但不能容忍欺骗

    □庄文石

    短短四天内,京沪高铁出现了三次故障,对于一个新生事物而言,磨合期出现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权威部门对这几次故障的具体原因尚未做出详细解释和说明,而对于未来高铁运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也讳莫如深,这种对于公众的隐瞒和欺骗是不能容忍的。

    对于10日京沪高铁停运事件,铁路部门给出的答复是,京沪高铁滕州至枣庄段供电线路遭受雷击,造成下行线接触网故障。但接触网施工单位中铁电气化局却表示,京沪高铁的停电故障,并非由于接触网故障所致,而是另有其他设备出现安全隐患。

    高铁半路趴窝,这么重大的问题出现之后,作为主管部门,最先想到不是站出来,勇敢的去查找问题,承担责任,而是选择了互相推诿,用自然灾害的理由去博取同情,这种缺乏诚恳地认错态度是不可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同情的。

    事实上,高铁大规模投入市场,对铁路而言,既是改革攻坚期,也是历史机遇期。铁路部门不妨以高铁为突破口,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提升自己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市场份额。那个时候,对于乘客们而言,铁路才是名副其实的“铁老大”。

    补救到位,才能赢得宽容

    □宋昊阳

    四天之内,京沪高铁三次出现故障,对于总长度1318公里、又是新投入运营的京沪高铁来说,完全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然而关键在于,公众没有就此得到一个及时合理的解释,列车上的乘客权益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事故之后,部分列车没有应急电源照明通风,封闭闷热的车厢甚至导致乘客晕倒;晚点赔偿问题,铁道部门也迟迟没有一个明确说法。这些更为实质性的问题,需要铁道部门尽快拿出补救方案。

    诚然,列车故障处理结束后,铁路部门对列车晚点给旅客造成的不便表示了歉意,但高铁晚点,仅有道歉还不够,更需要一种故障处理的预案,还需要一种高质量的服务和处理问题的态度。

    新高铁开通需要磨合,公众可以理解并宽容;而如果相关部门对事故原因遮遮掩掩,对乘客的赔偿要求能拖就拖,那么无论是媒体还是乘客,都有权利“不宽容”,并且绝不应该吝啬质疑的声音。

    在赔偿的问题上,国内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向发达国家取取经。日本新干线规定,一旦误点,全额退票,且支付旅客退票费。如果国内高铁的补救措施,也能做到日本新干线那种程度,媒体和乘客自然会习以为常,“不质疑、不炒作”了。

    “G”非圣贤,岂能无过?

    □赵松刚

    近日,开通之初无限风光的高铁,跌入质疑声音的万丈深渊中。更加戏剧性的是,一向以发展速度之快为人称道的高铁,这次却正是以速度过快被推上风口浪尖。

    雷雨天气致使高铁停滞山东,电缆烧坏迫使高铁在安徽停运,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高铁出现两次停运现象,铁路部门的解释听起来近似推辞,有人站出来指着鼻子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是,站在一个对新生的事物包容,且心存希望,坚信它必将成熟的角度上,笔者以为,适当的对这些小差错“得过且过”,给高铁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更多一点改进的时间,或许更有利于推动高铁的前行之路。

    在第一辆火车出现在马车的时代时,也曾有人惊叹于如此迅驰的庞然大物,担心速度变快是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可是,时至今日看那时的想法,固然历史上发生过若干次的火车灾难,可是,恐怕无人会因此而放弃火车而选择马车吧?

    高铁同理。高铁转动的车轮,乃是历史前进的车轮,乃是必然选择的车轮。此刻,我们该做的,是在它尚且幼小时,肯定它,鼓励它。

    毕竟,“G”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新手上路”多些理解

    □王琳

    京沪高铁运行初期便频频出故障,引来不少嘲讽,无论是外媒还是“自己人”。抛开各种爱国情绪不说,笔者认为,我们既作为“旁观者”同时又是“当事人”,至少应该对“新手上路”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毕竟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不可避免要经历一些意料之外的难题。唐僧西天取经还要历经“八十一难”呢,何况这样一个高科技系统,要取得“真经”,过程中遭遇一些坎坷也是正常的。

    作为我国铁路发展的标志性事物,京沪高铁从诞生那天起,便被印上了“骄傲”的标签。从此,我们无须掠过天空,只要在地上奔跑,仅用四五个小时便能在京沪间穿梭。恐怕也正是如此,心潮澎湃的国民实在难以接受,高铁会因为雷击而断电停运,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此时,作为“当事人”的国民有“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可以理解,毕竟高铁投入巨大,是全国人民的心血凝成。但是眼下,它更需要足够的理解,需要大家给它时间改善遇到的问题。我们不妨耐下心,做个心平气和的“围观者”,等待这个“新手”真正成长为国家“英雄”。毕竟,京沪高铁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早已大大超越了我们今天所争论的利益宽度。

    回头看看发展史,恐怕每个国家在创新交通方式时都曾冒过各种风险,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忽视京沪高铁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但更不必被这种可能吓住。当然,话说回来,不管是质疑还是鼓励,公众对高铁的强烈关注,恰恰是铁路部门可贵的人脉资源,和中国交通摆脱落后的动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题”高铁,该不该宽容?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