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中一贫如洗,靠捡拾破烂为生,但却先后资助了百余贫困学子———
89岁清贫老人17年捐款5万元
  • 2011年07月19日 作者:
  • 【PDF版】

    照片上的很多人都是刘盛兰曾资助过的学生。

    刘盛兰给记者展示收藏起来的齐鲁晚报。

    文/片 本报记者 李婵娟

    “保正(注:本报报道的卖报为父亲治病的自强孝子),你全家都好吧?我看见报上报的你父亲受伤,我想汇几个钱给你。报上没报你家地址,你见信给我来信说明地址,我汇钱给你。祝你学习天天向上。7月16日,刘盛兰。”(标点符号为记者后加)

    歪歪扭扭的字体,全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繁体字、简化字共用,这就是89岁的刘盛兰老人即将寄给家庭困难孩子郭保正的一封信。

    这样的信,17年来,刘盛兰至少写了近百封。

    18日下午,刘盛兰收到了一张400元的汇款收据,收件人正是经本报报道过的寒门学子冷旭涛。

    一年收入2500元捐出去近2000元

    18日下午3点半,记者登上去往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的班车,车在丘陵之间不断穿梭,小雨中不时看到有村民在路旁放牛。与记者坐在一起的刘聚奎正好是刘盛兰老人的邻居。

    在刘聚奎的带领下,记者很快找到了刘盛兰老人的家,推开虚掩的大门,老人正在门廊下看报纸,他翻看的正是17日的《齐鲁晚报》。

    虽然早就听说刘盛兰家很寒酸,可踏入他家时还是不由得吃了一惊。

    两棵榆树、几棵辣椒、一棵黄瓜苗、一棵丝瓜苗,有些破败的院落因为这些植物的存在显得有了生气,而刘盛兰告诉记者,这些植物的果实正是他的粮食。

    两大间砖瓦屋,一间堆满了树枝、玉米杆,另一间是老人的卧室、厨房。略有些阴暗的房屋内满是灰尘,唯一有色彩的就是挂满墙壁的照片和老人获得的奖杯和荣誉证书。

    屋内一个盆子里堆满了各种饮料瓶,刘盛兰说,卖了那些瓶子就可以换些钱回来。

    锅里的饭菜还是热的,刘盛兰通常上午就会做出下午的饭。一个凉拌的黄瓜,一碗可以数出粒数的稀饭,一碗咸菜。

    刘盛兰说,他的作息时间和太阳是一致的,天明的时候他就起床,天黑他就睡觉,这样不用电,还能省下电钱。

    “从我73岁开始,就想着帮孩子们上学。”今年89岁的刘盛兰将帮助孩子上学这一举动坚持了17年。

    刘盛兰告诉记者,他只上了4年半小学,知道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个理。1994年刘盛兰无意间看到黑龙江台的一个节目,上面说有一家人接连遭受不幸,两个孩子只能辍学在家,当时他就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50元钱寄了出去。

    “我每年的净收入也就是2500多块钱。”刘盛兰告诉记者,他不去养老院,养老院每年可以给他1800元钱,政府每月给他55元,他捡破烂每月还可以收入大约10块钱。

    每年刘盛兰都会拿出近两千元捐给贫困学子,连同好心人给的钱他也一并寄出去。17年间,刘盛兰汇出去的钱已经接近5万元,资助了百余学子,受益的孩子遍布全国各地。

    回信和汇款单,是老人最大的财富

    “谢谢您为孩子治病花这么多钱,太谢谢您了,请您把电话发过来以便孩子好点后给您联系。”这是6月28日莱芜市钢城区颜庄镇颜庄村谭文娟的父亲寄给刘盛兰老人的一封信,只是孩子的父亲不知道,老人从未用过电话,他的家里连一件电器都很难找到。

    对刘盛兰来说,回信和汇款单是他最大的财富。为了保存这些财富,老人专门制作了一个袋子,这袋子就挂在老人伸手可及的地方。

    记者粗略数了一下,这些从2002年开始的汇款单有50多张,金额从100元到1000元不等,仅这些保留下来的汇款单数额就有2万多元。

    在刘盛兰的床头,有一摞厚厚的报纸和信,他告诉记者,看不到电视就特意订了一份报纸,每次看到报纸上有因为家庭困难而上不起的学的孩子,就想帮他们一把。每次收到孩子们寄来的感谢信,刘盛兰都如获珍宝,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放在一起。

    刘盛兰用来给孩子们写信的信纸,都是他从外面捡回来的,是学生们没有用完的本子的后几页。

    在跟老人闲聊的时候,邮递员给老人送来了当日《齐鲁晚报》,并给他捎来了一封400元的汇款收据,收件人正是经本报报道过的寒门学子冷旭涛。

    在老人床头,记者看到很多报纸,自强孝子郭保正、血癌患者谭文娟、白血病患者王春红、聋哑人小衍等一系列有本报报道人物的报纸都被老人保留着。

    刘盛兰说,每次看到报纸上那些感人的事他都会心疼。前一段时间本报报道了烟台七中的郭保正为了给父亲治病,拼命的卖报纸赚钱。老人想给他汇去一些钱却没有郭保正的地址。情急之下想往烟台七中寄封信,这封信的内容正是本文开头的那段话。

    “这下你来了,可以直接捎给郭保正,让他告诉我地址,我给他汇钱。”老人一直把记者送到村口,又一遍遍叮嘱记者,一定要把信捎给保正。

    “这个老头,我理解不了,但我佩服他!”

    “刘盛兰,我认识啊,他可是我们村的‘明星’。”提起刘盛兰,今年63岁的刘聚奎打开了话匣子。

    刘聚奎告诉记者,刘盛兰这个老头怪的很,省吃俭用把钱全部捐给学生,有的学生毕业挣钱了汇给他一些,可他一概不要,“请他吃顿饭也不去。”

    “但我服他,现在这样的事没有几个人能坚持那么长时间。”刘聚奎说。

    当记者和刘盛兰老人走在村中的道路上时,不少村民都热情地打招呼,“家里又来客人了啊。”在村民眼中,刘盛兰是村里“最红”的人。

    已经在邮局送了10多年报纸的于曙光现在是刘盛兰老人的报纸投递员,同时,他还肩负了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帮老人汇钱、取汇款收据。

    于曙光说,柳杭村没有邮局,汇钱都要到蚕庄镇上的邮局。以前老人腿脚好时自己骑自行车去镇上汇钱,后来年龄大了就改为步行,到现在老人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撑他走完村里到镇上五六公里的路程,邮局投递员成了老人的“专职”汇款员。

    “我非常乐意为刘盛兰老人服务,总感觉也有一种精神在支撑自己。”于曙光告诉记者,很多有钱人捐几万元给贫困孩子对于捐助者来说没有什么,还有一些人为了出名特意去捐助别人,但刘盛兰老人凭借着拾荒的劲头,自己省吃俭用来帮助素不相识的人,这一点最让人钦佩。

放大 缩小 默认
89岁清贫老人17年捐款5万元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