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毕业季,各种眼泪抹起。与此同时,有过来人应着景开始想当年:“还记得二十年前的七月么?”这是要召集同学会了。
歌词很是简单,现实颇为丰满
毕业多年,同学会上再相聚,身份各异的大家上演着不同戏码。如同歌中所唱———“我的同学不再是同学,是孩子的爹。‘老二’忙着玩股票,‘老三’做基金有一套。我的同学都不再单纯,只有老师没改变。”
同学会等于资源会,当年大家两手空空共同成长,如今活跃在各领域相辅相成,职场中的“同学帮”,即是“同学帮帮忙”。
“因为参加了一个同学会,我新买的淋浴房只花个成本价。家里所有的橱柜、冰箱、洗衣机、脱油烟机则是在另一个同学的经销店买的。在大学同学会上相遇,偶然说起各自的行业,才发现原来彼此的公司竟然已经合作多年。“我们公司是他们公司的供货商!”“本本”说,他就职于某化学原料公司,而“瓜子皮”则是某著名日化外资品牌的研发人员。“二”将“瓜子皮”的工作戏称为“朝南坐”。
有熟人,好说话
同窗几年确实是很多合作关系中的“催化剂”。在朋友的带领下进入对方的社交工作圈子,寻找适合的工作机会,或是指引入门的伯乐,带着这类想法参加同学会的人并不在少数。
“不到走投无路,还是不会这样,同学会里掺杂了利益感觉会很差。”有人坦言,这可能也和外企的工作氛围有关吧。也有大家各为其主的,就算公司之间是竞争关系,大家也可以置身事外,也可能在国企或者官场,这种关系会更复杂吧。
同学情谊也有,但脆弱
互称同学的,未必来自学生时代。比如某些高管培训、青年干部班之类,为职业“镀金”而一起学习生活1个月,即使年龄差距挺大,也称同学。各回单位后,男性显然更热衷召集大家聚会,“大家见面第一句话都是:‘升了吗?提处解决了吗?’然后整个聚会就是大家互相交换手中的资源。有些行业不相近的,就被冷落一旁。大家更关心的是对方眼下和未来的发展、合作可能、对自己的帮助。同学情谊也有,但脆弱。”一位亲历者说。
这种美其名曰同学会,说到底只是另一个职场圈,各种心态各种表现,更贴切的称呼是招商会、交易展。
同学会定律
组织者
无论规模大小,同学会的最终成行,最初的发起人至关重要。这样的关键角色通常由当年的班长、班中活跃分子或如今的同班情侣担任。成绩高低无所谓,人缘好、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是必备条件。
AA制
同学聚会的形式通常都是吃饭+打牌,吃饭+一日游,吃饭+……总之一次聚会必定产生费用。即使混得好赚得多,每次同学会都大手一挥“我来”未必就受待见。这种情况下AA制是最好的付费方式。
变化
同学会的一大看点,就是“哇,这是当年的谁谁谁!”多年不见之后的聚首,变化理所当然。曾经素面朝天现在精致妆容;年过40的同学会,反而男生变化让人咋舌,成家立业心宽体胖,肚子一出来形象颠覆地排山倒海———看来誓死减肥保住腰的底线绝非女生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