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词典世界,是描写性词典的天下。被老百姓称为知识的化身、智慧的结晶的一本“小红书”———《新华字典》,从1953年自今已经历11次改版。今年7月份推出的是第11版,本次修订,历时8年,共收单字1.3万个,容量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华字典》为了紧跟新形势,曾多次修订。本次修改的大方向跟国际词典编纂的主流趋势是一致的,即从规定性词典向描写性词典转变,主要以下涉及四点变化。
新字头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取名用字更加个性化,以往被认为是生僻字和异体字的,如今常见于纸上。因此,新版释放了一些异体字作为正字,如:“犇”、“堃”、“喆”、“甦”、“淼”等字。
新词汇 例如:“民生”、“愿景”、“打的”、“啫喱”等。为常用字增加了新的义项,例如“门”(负面的事件)、“晒”(曝露、展示)、“奴”(为偿还贷款等而拼命工作的人)、“族”(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一类人)、“秀”(表演、展示)等。
正发音
对字的发音进行了调整,有增有删,增加的是约定俗成的读音,例如:“洞”字特别
注明“山西省洪洞县的‘洞’习惯上读tóng”。删除的是某些方言音和过于陈旧的异读音,编者称是为了避免没有意义差别的多音。
减词增效
编纂者把一些他们不需要解释的词语中“请”了出去,例如:“飞机”、“手机”,也把一些已经过时的词从字典中删除,例如:“煤油”、“合作社”等。
定性词典与描写词典
还记得,老师怎样谆谆告诫量词的用法———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一条狗……那么,为什么不能说一只牛,一只狗呢?老师会告诉你,那样搭配是不对的。你追问为什么不对,老师脸色会说:“书上说的。”事实上,所谓规定性词典,就是对语言做出硬性的规定和示范,指出这样说是对的,那样说是错的。我们从小受过的语言教育,几乎都属于这种流派。
与规定性相比,描写性人道了很多。描写性词典,认为语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使用频度不同之别。只要这个语言大家都在
用,那就应该接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量的语料库被建立起来。语言成为可以用计算机精确统计的东西。只要某个说法大家都在用,就没有任何权威敢说它不对。
我们的期待
《新华字典》第11版已经朝描写性词典的道路又迈进了一步。要说它的不足,除了不收入一些常见词汇,不利于外国人学汉语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编纂的方法与电子版的发布。
就编纂方法而言,《美国传统词典》的编辑方法就非常值得借鉴。它设立了陪审团制度,对于有争议的词汇和用法,由100人的陪审团投票解决。一个用法很不正规,但也在词典里列出,不过同时也要指出,有99个人反对这种用法。这样的话,《新华字典》将会更反映时代精神。对于电子版发布的重视程度而言,世界上最大的《牛津大词典》就是很好的范本。它现在已经主要通过电子版发行,并且推出网站付费服务。《新华词典》应当借鉴世界潮流,更好地为国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