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学者畅谈沂蒙精神
  • 2011年07月27日 作者:
  • 【PDF版】

    新华社山东分社原副社长李锦:

    沂蒙精神代表着共产党精神

    李锦说,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沂蒙精神要升格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升格为中国共产党的山东精神。沂蒙精神是个开拓,它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在山东的标志。

    “爱党爱军首先是开拓奋进,后面才是爱党爱军。首先共产党开拓奋进,老百姓才爱党,后面的艰苦创业是一种奋进的精神,最后用无私奉献做结尾,正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东西。”李锦在谈到沂蒙精神的价值时说。

    “这些年来,我到九间棚76次,临沂是我的第二故乡。一谈起来临沂,我就感觉心脏跳动得很快。看到了蒙山沂水,我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在奔腾。我到山东40年,到临沂最多,我好多的思想是在临沂产生的,感谢临沂人民。”说起临沂,李锦对沂蒙大地充满了感情。

    临沂大学党委书记丁凤云:

    让沂蒙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丁凤云说,临沂打造了沂蒙精神的政治、红色文艺精品、红色文化产业三个品牌。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临沂大学将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培育有沂蒙精神特质的大学生。“临沂大学确定了‘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丁凤云说。

    “让沂蒙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让大学生下基地、下农村、下工厂。同时,研编教材,填补没有沂蒙精神教材的空白,让沂蒙精神作为教材进课堂,这个教材不仅要成为临沂大学的教材,也成为全国革命老区的教材。成立沂蒙红色文化研究院,利用大学人才创意红色文化产品等。让沂蒙精神发挥育人价值,真正成为哺育新一代沂蒙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丁凤云说。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王志东:

    沂蒙精神是克服精神危机的良药

    弘扬沂蒙精神是克服现代精神危机的良方药剂。沂蒙精神从产生到发展、发扬光大,都与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息息相关,与共和国的兴衰荣辱密切相连,是时代发展所形成的精神财富。

    传承沂蒙精神、践行沂蒙精神,就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加快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能经得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考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筑牢思想上的防线,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订和实施一切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

    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李晨玉:

    全省都要发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山东党群、军民血肉相连关系的写照。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斗争中的历程中的坚定跟党走的实践。

    沂蒙精神,是植根于沂蒙的山东的沂蒙精神,不能简单把沂蒙精神视为沂蒙山区的精神,更不能仅仅视为临沂的精神。它是我们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不光是我们沂蒙的,是我们山东的、全国的宝贵财富,要深入挖掘。这对于我们今后丰富沂蒙精神的内涵,开拓视野、提升沂蒙精神的战略思考都很有意义。

    过去在地域上可能有种种的局限,但是在新的时代,我们全省都要发扬,都有沂蒙精神。

    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调研员孔维同:

    沂蒙精神是永续发展的动力

    沂蒙精神从它的产生到现在,思想内涵不断的丰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它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另外沂蒙精神从常山镇慢慢影响到全沂南,然后到临沂,然后又影响到全山东,现在它正在向影响全国的方向前进,它的范围是越来越广。

    沂蒙精神,对于整个山东的工作都产生了非常强大的推动作用、感召作用和激励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山东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学习、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的热潮,使沂蒙精神这朵灿烂之花开遍了九州大地,结出了丰硕之果。

    山东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杨金卫:

    用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临沂人民之所以能够爱党爱军、改革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党和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在沂蒙人民心中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具有先进性,能够密切联系群众,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

    沂蒙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一心一意为民族解放、为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召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学习、研究、弘扬沂蒙精神,可为我们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提供巨大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山师大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魏建:

    红色文化提升了沂蒙文化

    从沂蒙精神的文化源头来说,它就是大美沂蒙,但是它还有齐鲁文化传统,更重要的,它是红色文化,没有红色文化,就没有沂蒙精神。红色文化在这里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它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文化。

    红色文化不是和沂蒙文化简单相加的结果,它是红色文化和沂蒙本土的文化、齐鲁文化传承二者相互建构形成的,最后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沂蒙文化。

    红色文化受益最大的就是受苦受难的贫苦大众。这些东西和红色文化有异质同构性。另外红色文化对沂蒙文化的改造,实现了对沂蒙文化的提升。

    山东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研究员涂可国: 

    沂蒙精神要与时俱进

    沂蒙精神可以分为大沂蒙精神和小沂蒙精神,或者是狭义的沂蒙精神和广义的沂蒙精神。狭义的沂蒙精神,更重要的是展现一种红色文化,但作为大概念来说,还可以进一步到几千年来,我们临沂人民倡导的精神传统。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土壤。

    沂蒙精神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涵、新的生命力,乃至新的要素。作为沂蒙精神来说,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不应当轻易改变,但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开拓创新。

    临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高明:

    让“大义”成为临沂亮丽的名片

    临沂人“义”字当先,情为重,现在这种对大义的崇敬与追求,已经融入了广大临沂人民的血液当中,成为临沂人民的坚定信仰和成长的基因。沂蒙人认准了大义,他就会勇往直前。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彰显民族大义。

    临沂提出一个口号叫“大美临沂”,这承载了无数沂蒙人的理想与追求。把沂蒙精神根植于沂蒙大地上,进一步丰富、挖掘、发展沂蒙精神,让“大义”成为临沂一张亮丽的名片。

    山东省委党校教授王守光: 

    离开人民,沂蒙精神就是无根之木

    沂蒙精神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长期以来,沂蒙精神以特有的内涵丰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本质上展现出党的伟大精神的实践性、先进性,时刻闪耀着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光芒,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共产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示党的形象,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面力量的伟大旗帜。

    经过战争年代的洗礼,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沂蒙精神不仅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它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提炼升华,又指导实践,各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改造自然的强大动力。

    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是沂蒙人民,是沂蒙人的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实践也继续证明,如果离开了人民的参与和支持,沂蒙精神就成了无根之木。

    临沂大学保卫处处长、教授徐东升:

    沂蒙精神丰富发展了民族精神

    沂蒙精神秉承优良传统,在沂蒙山区这片土地上逐渐地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不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现在已经走出了山东,走向全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民族精神也不断具有新的时代精神,体现出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沂蒙精神是在继承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革命战争洗礼、升华而形成的,沂蒙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无不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而党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了沂蒙精神,沂蒙精神的发展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历史,从古代到现在,使沂蒙精神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山东省委党校文史部副主任、教授张文珍:

    沂蒙精神是山东精神的代表

    人无精神不力,国无精神不强,沂蒙精神凝结着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归于沂蒙人民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孕育与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如火的岁月。

    新时期山东精神是在继承齐鲁文化精华、发扬山东革命文化精神,吸收现代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由齐鲁儿女在伟大的改革实践中着力培育的。沂蒙精神是山东革命文化精神的代表,而山东革命文化精神又是新时期山东精神不可或缺一环。

    沂蒙精神又是对山东精神的丰富和拓展,特别是其中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精神,就是为什么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普普通通、成千上万的群众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跟党走,为此付出一切在所不惜的理由。

    临沂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汲广运:

    人民性赋予沂蒙精神强大动力

    临沂人仁智敦厚,吃苦耐劳又不乏进取精神,学术资产的兼容性,谋略的深远与行动的谨慎,重孝性;刚直正义、敢于牺牲。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品格,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迅速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然后重新改造和塑造了沂蒙人的文化品格,初步形成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结晶,是群众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战争年代、建设时期都是依靠人民创造了奇迹,人民性是沂蒙精神内涵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因。

    沂蒙精神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和人民的内涵的发展变化是相一致的,而这一特征就决定了沂蒙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体现着时代的价值,也预示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升华,并不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山东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员张凤莲: 

    让沂蒙精神渗透于方方面面

    沂蒙精神是沂蒙文化的核心,汲取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受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实践的多方面的锤炼。沂蒙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在沂蒙大地的展示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生存和发展之本,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沂蒙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奋斗的源泉。

    在现实中,沂蒙精神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导向力和推动力,成为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文化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从个人到社会组织等阶层,到机构、单位等社会组织,无不涉及和表现着沂蒙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的方法、特点,在文化建设领域,沂蒙精神能够借助其丰厚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影响力、生命力、创造力全面发挥出来,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临沂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学强: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特别品质

    沂蒙精神能够感天动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无私奉献的特别品质。沂蒙人民总是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展示出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从无私奉献这个内涵来讲,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与沂蒙精神相比,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创造的群众精神,这说明现代革命精神的根基进一步深入到民众中,深入到千千万万个沂蒙的普通家庭中,深入到沂蒙人民的每一个个体中。 本报记者 周广聪 张帆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学者畅谈沂蒙精神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