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紫口铁足话“官哥”
  • 2011年08月08日 作者:
  • 【PDF版】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官窑青釉盏托

    ■官窑青釉圆洗

    ■哥窑青釉鱼耳炉编辑:张向阳美编:宫照阳组版:颜 莉■官窑葵瓣洗■哥窑青釉弦纹瓶O专家提醒鉴定中要注意文物的最晚特征■哥窑八方碗

    本报记者 张向阳  “故宫受损宋瓷”一事成为最近的新闻焦点,近日更有消息称:故宫破损的“盘子”不是哥窑,而是官窑!这又引起人们的热议,这盘子到底是官窑还是哥窑?堂堂的故宫博物院,咋还能出这样低级错误呢?

    □“官哥”为啥难区分

    “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官窑和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中,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然而,与外界想象的不同,在宋代的五大名窑中,官窑和哥窑的基本特征混淆不清,难以区分。在学术界也有颇多争议。

    著名鉴定专家马未都先生说,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和官窑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一些专家都分辨不清。为什么不分家呢?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征:紫口铁足与开片。

    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博物馆研究员白云哲先生认为:“官哥不分”两种窑口之所以有共同点,从客观因素上说是复杂的,其生产地点、生产的时代很近,有互相影响的因素。同样一件文物,有的博物馆鉴定就定成官窑,可能到了另外一个博物馆就鉴定成哥窑的。白云哲先生还认为,一种生产工艺的发展与变化,跟社会政治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工艺上一下发生变化是很难的,它有个变化的过程。南宋时期,金人占领了北方,宋朝政权转移到临安(杭州),所以我们看到的官窑、哥窑多数是南宋时期的,北宋时期的很少,公布的也很少。

    □共同的紫口铁足

    著名的古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是这样描述哥窑的紫口铁足的:器口沿多尖锐窄小,故厚釉难以留存而显现胎骨黑色,此一现象传统上称为“紫口”。垂釉多在口边稍下处形成略为高突的环形带,是为哥窑器之一绝,除宋“官窑”作品外,后世各窑口作品及历代仿宋哥窑器均无此特殊现象。宋哥窑器底足工艺分为施釉裹足支钉烧和露胎圈足两种,多数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称之为“铁足”。支烧者钉痕小若芝麻,此为宋器之共同特征。

    而同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李辉柄先生对宋代官窑有着这样的描述: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加上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

    □“官哥”的开片

    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用马未都的话说是:哥窑的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一种美的追求,叫缺陷美,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非常态的、病态的美。

    在烧造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瓷器出窑以后,釉就会开裂。官窑也有开片,但与哥窑相比有所不同。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笺》写道: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可谓最早记录两者开片区别的,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官哥”的产地之谜

    现今发现的真正论及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

    然而高濂的《遵生八笺》又有别论:“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将哥窑产地定为杭州。这一前一后的两种说法,是明代文献中最典型的关于哥窑的“产地说”。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口,因为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有人说它的窑址在杭州,有人说在河南,有人说在景德镇,还有人说在龙泉,但就是没有真正挖出这个窑址来。而几经寻觅与发掘,南宋官窑之谜在杭州市凤凰山万松岭老虎洞窑址被破解,其窑址也成为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可谓揭示了几个世纪人们渴求寻觅宝藏之谜。

    对此,业内有一种观点,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很有可能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图为故宫所藏部分官窑、哥窑。

    耿宝昌先生曾经谈起过故宫的一件往事,用哥窑碗的残底做实验。1964年,故宫博物院为了进一步研究宫廷旧藏的宋代哥窑器,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测定结果表明:“其胎釉的化学成份、纹片的颜色以及底足切削形式等都与龙泉窑址出土的黑胎青瓷不同,比较说来,传世‘宋哥窑’在好多方面都和景德镇的同类型作品比较接近。”

    此次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化验标本,为一件米黄色釉碗的残底。据耿宝昌先生回忆,该标本早年为北京东四南大街天和斋郭静安先生的挚友孙华峰之物,1942年由孙瀛洲老师购得收藏,1956年捐献给故宫。因其与故宫旧藏“哥窑”器相近,故经院领导批准,将此碗底割裂一半,作为化验标本。

    O故宫往事曾用哥窑碗底做化验

    有些造假者为了迷惑人,根据这些瓷器的特点仿造所谓“紫口铁足”或者用烟熏制仿制瓷器,能加速“金丝铁线”的氧化过程。

    对此,白云哲先生认为,在文物鉴定中,并不是具备紫口铁足和开片这些特征的都是官窑或者哥窑瓷器,它还存在真伪问题、先仿后仿的问题。比如一些后仿的也具备这些特征,但是不可能全像。专业人员在鉴定中,不但要看它最早的这些特征,还要看它最晚的特征。应以文物反映出来的最晚的时代特征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业余收藏者,往往只看反映出的最早特征,而不看最晚的特征,往往就会判断失误。

放大 缩小 默认
紫口铁足话“官哥”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