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头条评论
“诽议杂兴”的微博并无“原罪”
  • 2011年08月10日 作者:
  • 【PDF版】

    微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种趋势是没有人可以逆转的,对它的“诽议杂兴”可能产生的某些负面作用过于忧虑,不如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待之,多做改良社会的工作。

    □本报评论员 张金岭  最近,有媒体发表言论,对微博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提出了一些批评,比如有的言论说,微博已经成了传播谣言的地方,有的说微博成了发泄社会极端情绪的地方,甚至有媒体质问微博到底还有没有伦理底线,等等。现在微博已成为大家普遍使用的信息传播方式,当它正在产生某种负面效应的时候,反思一下微博的社会影响,这有助于提高微博的社会公信力。但是,如果反思变成了对微博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本身的质问,尤其是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质问,则不仅没有必要,也是对大多数微博使用者的不尊重。

    微博上确实有谣言在传播,有人甚至利用微博搞诈骗活动,还有人在微博上发泄个人情绪,但如果因此就以偏概全放大微博的负面作用,则是一种过激的态度。微博既然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系统,那希望它成为一个绝对干净、一尘不染的地方,其实是不现实的。有些微博信息可能真伪难辨,甚至在传播谣言或者利用微博达到个人的极端目的,但应该看到,绝大多数微博使用者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也是有辨别力的,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任何地方都有害群之马,微博使用者这个庞大的群体也不例外。公务员队伍里有一些腐败堕落者,就因此否定整个公务员群体;医生里出几个“白眼狼”,就因此否定整个医务工作者群体;候选院士里出了一个“包二奶”的败类,就因此否定整个文化精英层;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吧。

    在反思微博社会功能的时候,那些过于激烈的言辞甚至质问,其实表露出一些人潜意识里对微博使用者不必要的防范心理,这种想法其实是没有把公众看成参与社会协同治理的合作力量。微博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没有“原罪”,用菜刀杀人,罪过并不在菜刀。其实,微博上的言论生态,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社会生态的反映,无论是它的积极一面,还是消极一面,都没有脱离中国社会生态的大背景而独立存在。准确地说,微博上的一些负面信息、极端情绪以及谣言等等,都是中国社会某种病态的反映。因此,应对微博的负面影响,还得从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工作着手,比如对那些涉及到政府工作的微博信息,如果出现失实或造谣的情况,则完全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公开应对,不必过于担忧。   

    对微博的某些过于激烈的指责,其实反映出在当下国情和民情背景下,对微博这种新传播方式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所产生的复杂焦虑感。这种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刚有现代报纸的时候,主流社会对于有了报馆之后的“诽议杂兴”就很不适应,甚至反应很激烈,但报纸作为新兴媒体,最终成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微博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种趋势是没有人可以逆转的,对它的“诽议杂兴”可能产生的某些负面作用过于忧虑,不如以积极进取的态度看待它,多做改良社会的工作。

    微博的存在,实际上是个涉及言论自由的问题。微博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国情而存在,它也不太可能超越现阶段中国社会对言论自由的承受能力。只要微博传播的信息和观点没有成为现实社会的破坏性力量,那它就没有突破伦理底线,就应该宽容它的“诽议杂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元钱劳教案
>>声音
莫让动车“实名制”有名无实
“违规收费”一丑引得百丑来
“诽议杂兴”的微博并无“原罪”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