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仲达石作圣,两“红岩烈士”亲人在哪?
本报烈士寻亲集结号再出发,初步查明两人原籍为定陶、鄄城
  • 2011年08月15日 作者:
  • 【PDF版】

    ▲郑关生老人保存的书中,记载了李仲达、石作圣两烈士的有关资料。

    本报记者 景佳 摄

    本报记者 景佳

    本报自2009年12月发起的为山东籍“红岩英烈”寻亲人一事,近日又有了新的进展。初步查明李仲达、石作圣二人的原籍分别为定陶、鄄城。

    60多年前,重庆解放前夕,江姐等312名革命先烈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他们被称为“红岩英烈”,其中陈河镇、李仲达、石作圣三人原籍均是山东。同为烈士后人的冯之琨(2000年过世)、冯之英兄弟俩一直在为几位烈士寻找亲人奔波着。

    2009年12月,年逾七旬的冯之英老人寻到本报,想通过媒体的力量在其有生之年实现为先烈寻找亲人的愿望。2010年7月,根据热心读者提供的线索,陈河镇的妹妹陈桂珍被找到。

    今天,齐鲁晚报烈士寻亲集结号将再次出发,继续为李仲达、石作圣两位菏泽籍烈士寻亲。

    >>两位烈士 是咱定陶、鄄城人

    60多年前,重庆解放前夕,江姐等312名革命先烈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他们被称为“红岩英烈”。陈河镇、李仲达、石作圣三人是原籍山东的“红岩英烈”。2009年12月10日,本报以《山东“红岩英烈”长眠异乡“盼”亲人》为题,向社会各界寻找3位烈士的亲人。报道刊发以来,根据热心读者提供的线索,记者在2010年7月份找到了菏泽籍“红岩英烈”陈河镇的妹妹陈桂珍。李仲达、石作圣两位烈士因籍贯不详致寻亲人一事迟迟没有结果。

    如今一年过去了,一直有热心读者关注此事。身为本报热心读者的菏泽电视台专题部主任祝国防致电本报称,他目前得知李仲达为菏泽定陶人、石作圣是菏泽鄄城人。据其介绍,这一信息来自于菏泽电视台一位退休职工郑关生保存的两本书。2003年,身为菏泽一中百年校庆组委会成员的郑关生,赴四川绵阳寻访国立六中旧址时,获赠了四川绵阳有关方面1992年编纂出版的《国立六中校友录1939-1949》及其续编两本书,书中记载了李仲达、石作圣二人的有关情况。

    13日中午,在郑关生老人的家中,记者见到了他保存的这两本书,书中清楚地记载了陈河镇、李仲达、石作圣三人均为菏泽籍,其中,石作圣为鄄城人、李仲达为定陶人,三人名字后边,还有“1949年牺牲于重庆渣滓洞”的记录。

    >>追溯历史 生者当为烈士寻根

    据郑关生老人介绍,石作圣、李仲达、陈河镇三人均为省立六中(菏泽一中前身)校友。1937年冬,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火燃及齐鲁大地,在当时山东省教育厅的安排下,山东省当时包括省立六中在内的尚未沦陷地区学校的师生,与1938年春陆续集结于河南许昌等地,组成了山东联合中学。后不久随着日寇的不断逼近,学校搬迁四川,抵达四川绵阳等地后,正式命名为“国立第六中学”。

    1941年春,随着学校反动气焰上升,在学校地下党组织指示下,参与敌特斗争的积极分子被疏散离校。在各自寻找出路的情势下,李仲达、陈河镇、石作圣与聊城籍冯鸿珊等人到重庆找他们原在山东联合中学的老师,准备前往解放区,不幸于1941年3月12日在重庆磁器口街,同时被敌特逮捕。

    冯鸿珊烈士的侄子、年逾七旬的冯之英老人告诉记者,李仲达、陈河镇、石作圣被捕时分别只有20岁、18岁和19岁,被关在“白公馆”同一间牢房内,被关押近9年后,于1949年11月27日被杀害。为使烈士英灵得到安慰,冯之英的哥哥冯之琨在解放重庆后,曾在重庆有关学校和敌档保管部门查询,并且去山东有关县查询过他们的亲属,但均未得到结果。

    尽管找到了李仲达、石作圣二人的籍贯,但具体乡镇、村庄还有待进一步查证。记者14日查询书中记载的多名菏泽籍老人发现,他们或已去世或已无法联系。为尽早为长眠在异乡的英烈找到亲人,齐鲁晚报·今日菏泽将联手菏泽电视台专题部,继续寻找两名烈士的亲人。如果您知道这些烈士家属或后人的情况,请及时与本报联系(本报新闻热线:0530-6330000)。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仲达石作圣,两“红岩烈士”亲人在哪?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