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是本人少年时所犯错误中最多的一类。
如果找一小时喜欢偷的理由,自然是“穷”。我父母尽管都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可到“文革”时职位仍较低,工资不多,我们共姐弟4人,加上老家人还添点负担,每月收入也就仅够基本生活花销。记得曾非常喜欢吃一种2分钱一根的冰棍,若父亲某天高兴,给一毛钱让去买几根回来,每人分一根,那真是天下最可口的美食呀!偶尔几人分一个苹果,我弟弟那一小块总舍不得吃,常藏被窝里,捂臭了再吃。
但我的家庭毕竟属于“礼教”家庭,我自小在班里又是优秀学生,当时我及我们的一个小圈子,对于“偷”,在是否道德的评判上,似乎也有一种意识上的“潜规则”:偷钱算偷,偷某些物不算偷;偷私家个人算偷,偷公家的某些东西不算偷;偷吃的、以戏乐为目的的有时也不算偷……
那一次,我领弟弟去偷碎铜丝。
解释一下:我自小生长在枣庄矿区,父母分别在矿务局机关及下属枣庄煤矿当干部。我家距枣庄煤矿很近,矿上的碎铜零铁,甚至器件自然成我等孩子觊觎的猎物。那一次,我突然瞅准了一个别人忽略的猎物:衔系铁丝网的铜丝。那时煤矿许多区域不砌围墙,以铁丝网遮拦。铁丝网又都是以几根铁丝辫子似绞成带刺的长长一股,再上下纵横衔成。衔这些铁丝辫的就是一截一截的铜丝。那次,我和弟弟去矿东井一工区,趁人不注意,偷偷将衔系铁网的铜丝解下许多,去市里的废品收购站卖掉了,好像卖了七八毛钱。这么多钱能买多少冰棍呀!至于当时买什么吃的忘记了,但那些天肯定是我们兄弟俩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
但不久我们的行为就败露了。当然不是败露给了公安,而是败露给了父母。可想而知,面对一生中常打我的父亲,我下一步的结局自然像电视剧里那样挨“笞杖五十”。还有,人说打人不打脸,但父亲最骇人的恰是突然就掴儿子的脸。母亲为此常唠叨责怪他:“一打就打脸,打腚多好!”父亲总是辩说:“(气上来了)哪有时间再扳腚!”
但这回挨打挨得还不是很重,因父亲仅知道我们去收购站卖了铜丝,却并不知我们偷的方式是解拆铁丝网,我们骗他说是人家打扫垃圾我们捡的。父亲说:“捡也不能捡!”
小时虽常挨父亲打,但挨完打那会儿总是我心情最放松的时候,因知道父亲打过后,气就出了,至少不会接着再打了。这回挨完打我刚要放松,不想父亲又来了事。他从里屋走出,持着一元钱,厉声对我说:“去!去收购站买回来给人家退回去!”
想想吧,这可太难了!人家能回卖吗?说不定人家早卖给炼铜厂了。
但我自小就聪明,这回突然就有了灵感:原来事情败露前,我与弟弟又去另一段铁网解拆了一包铜丝,正掖在乱七八糟的床底下,还没来得及卖哩。这回正好,卖给我父亲。而那一元钱真馋人呀!
我瞅空把第二次盗解的铜丝取出,说是从收购站赎回来了。父亲让母亲领我们去退赃,并附带道歉。母亲虽常与父亲嘟囔着吵,但她又极崇拜父亲,对父亲总是言听计从。她即带我们去退铜丝。
到了工区一平房内,找到几个工人,母亲说明来意,将铜丝还上。母亲道歉后让我们弟兄俩道歉,我俩也就假惺惺道歉。对方态度非常好,说:“噢———打扫垃圾扔了的,不算事,不算事———你看人家这样的家长!”
如今回忆起来,联想到另一件事儿:我班一女同学,去同学家看到人家五斗柜上放着钱,就偷了,父亲将她扒光了衣服打,我们都去攀窗户看那女同学的光身子,她父亲毫不避讳。照当下的看法,我父母毕竟是那工区上面的干部或曰“领导”,竟领儿子找工人公开退赃。想起一句“家丑不可外扬”的俗语,这理儿在我少年时代,家长们显然多不认同。
近来,一直被许多事件所困扰,如今这都怎么了?无论是一些单位或个人似乎都容不得外扬“家丑”,容不得曝光,更容不得批评,一旦发生点错误就拼命掩饰,好像百姓皆愚他们独慧,结果许多事都欲盖弥彰,百姓更加不信任。这究竟是怎么了?
转眼就是五十好几的人了,近年来脑中过滤的多是过去,过滤更多的则又是如今自以为当时犯的错误。反省、忏悔似乎成为自己眼下解脱莫名生活压力的一种特别需要。在此借这个专栏进行一次心灵的真诚忏悔,也有一些如影随形的思考潜隐其中。当然,本人自以为一生错误非常多,因诸多都明了的原因,此栏目仅将一段时间某些性质的“错误”予以坦露。
如果找一小时喜欢偷的理由,自然是“穷”。
陈中华,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山东作协全委会委员,业余以小说写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