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对话自费赴贵州山区支教归来的烟台大学生———
在那里,我们的名字叫老师
  • 2011年08月24日 作者:
  • 【PDF版】

    在上课的孩子们。(图片由西望桥支教团提供)

    见习记者 李楠楠

    这个暑假,烟台22名在校大学生没有选择回家,而是远赴贵州支教。他们为山区200多名孩子带去知识、带去外面世界的精彩。近日,记者联系到“西望桥”支教团中的三名队员代表:赵京京、王超和陈晓洋,请他们讲讲那一段难忘的支教经历。

    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喊我们“老师”

    “下面让我们热烈欢迎来自烟台的老师们!”村民自发聚集起来欢迎这些来自烟台的“老师们”。从此,村子里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喊这群大学生“老师”。

    第二天,老师们正式上岗,一天的工作内容是上午四节课分别为晨读,补习语文、数学、外语,下午两节课音乐、美术、体育等轮着上。

    放学后,支教队员们还要每天跟一个学生回家家访。对于困难的家庭,一方面说服家长让孩子读书,一方面做好记录,回头好联系爱心人士给予帮助。

    支教队员还开办了成人教育课堂,对村里不识字的大人们进行扫盲。

    转眼间,烟台“老师们”一个月的支教活动就要结束了,上到大人下到孩子都依依不舍。在新龙小学支教的赵京京说,“在最后的几天里,有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抱着我说,‘老师你别走好吗?你要是不走,我长大就嫁给你!”

    在板沟小学支教的王超说,在离开的那天早上,队员们起来看到学校的各级台阶上写满了“老师,我舍不得你走”的字样,当时不少队员的眼睛都湿润了。

    一个月只吃过一次肉没洗过一次澡

    “我们的主菜是土豆,炒土豆丝、炖土豆块,吃土豆饼。”在新龙小学支教的陈晓洋说,一个月唯一一次吃上肉是跟校长进了趟城,下馆子。

    在板沟小学支教的王超说,他们那儿的困难是缺水。“这里常年缺水,村民饮用的都是收集储藏的雨水,而且反复利用。这里水很金贵,节水意识很强。所以来这里一个月,我们这队的队员都没洗过澡。”

    但这些都不算啥,队员们都很开心,因为感觉很有价值、很有成就感。说起一个月里最痛苦的事情,陈晓洋说就是生病。“由于昼夜温差大,很多队员都感冒了,发烧流鼻涕。当时有很多女队员马上就坚持不下去了。但孩子们天天来看,家长带着鸡蛋来慰问,大家还是坚持着,现在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这次到贵州支教是大学生自发自费去的,包括往返路费、吃住等每个队员花费大约1000元左右。每个小分队都设有会计专门负责财务,每个队员上交100元生活费,安排专人采购。陈晓洋说:“这次的费用是我平常打工攒的,希望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只要能帮助他们我宁愿一天只吃一顿饭

    “一次上课,我问同学们的理想,一个男孩说想当篮球队员,但没有篮球,也没见过真正的篮球。我很吃惊,后来我们队员筹钱到县城买了一个篮球送给那个男孩,那个男孩别提多高兴了,手捧着篮球一天不放。”陈晓洋说。

    令王超印象深刻的是,当地的孩子一放学就要回家做饭,割猪草、照顾弟弟妹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竟然这样懂事,他觉得有些惭愧。

    “一次家访,来到学生家中我很吃惊,所谓的房子就是几块芦苇席子围起来的,屋顶是茅草。夏天还好,冬天呢?家长对我说,虽然家里有点穷,但只要娃儿肯下力学,我就是砸锅卖铁哪怕卖血我也要供!”队员赵京京回忆道,“我当时眼睛就红了,但还是忍住了,现在想,如果真的有一天有需要,我哪怕一天只吃一顿饭,我也要帮助他们。”

    回到学校,支教队员们的手机就开始响个不停。“老师,你回到烟台了吗?”“老师,你一定要想我啊!”……几乎每个队员都接到了这样内容的电话或短信。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人出价一万五,不卖!九旬翁不舍八旬石榴树
莱阳百余年楸树“生子”这是胶东地区的第一例
因为电费起了矛盾业主物业都有话说
绿化带不“绿”的问题物业已经答应解决了
相关背景
在那里,我们的名字叫老师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