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本老龄化引发劳动力短缺
研修生抢手
  • 2011年09月06日 作者:
  • 【PDF版】

    9月3日,张帅正在培训学校学习日语。

    “库尼西瓦!哈基没吗西忒……(日语:你好!初次见面请多关照!)”9月3日,在临沂市劳务合作公司的培训教室里,沂南小伙张帅正和同学一起用日语模拟初次见面的场景。

    再过一个月,22岁的张帅将和11名同学一起飞赴日本,开始一段为期3年的研修生生活。

    目前,临沂有2200多名研修生在日本工作,占到了全市劳务输出人员的1/5。在日本地震过去近半年之后,逐渐从灾难中恢复元气的日本企业,对中国劳务人员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负责研修生语言培训的尹老师,是即将接纳张帅等人的日本公司驻临沂员工。他说,在日本,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日本对外来劳务人员的需求量比较大,这一点在进入震后重建过程中更为明显,尤其是逐渐恢复生产的汽车以及电子产业,对于焊接、零配件加工的研修生需求量更是增加了两成以上。

    张帅是今年3月初地震发生前报名赴日研修生的,同一批报名的共有80多人,在经过了异常激烈地笔试及面试之后,只剩下了12个人。

    地震对于张帅来说,的确是意想不到的情况,然而地震以及“核辐射危机”并没有让张帅打消赴日的念头。

    张帅坦言,最初对于核辐射危害,自己也担忧了一段时间,但是通过和赴日研修生进行交流,得知工作的地点距离东京、福岛等地1000多公里,完全不用担心核辐射的问题。

    张帅所在的村子,从2006年起就有人到日本务工,即使是在地震期间,通过QQ等联系方式,张帅也能够从他们那里及时得知震后的最新动态。地震过后,村里的赴日研修生陆续回国,在例行体检中,并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让张帅和他的家人都放下了心。

    高额的薪酬是促使张帅赴日的一个重要原因。村里的赴日研修生,几乎人人都能带着将近30万元人民币回国。

    在日本,根据行业不同,一般研修生在转正后,每个月能收入12万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将近1万元,而且节假日加班按照1.5倍计酬,每小时大约有800日元的收入,折合约70元人民币。3年工作收入的总和大约是35万元人民币,除去日常开销最后能剩下30万左右。 3年挣30万,对于张帅来说无异于一笔巨款。张帅希望在3年之后,能够凭借在日本工作的经历,找到一份类似日语翻译那样体面的工作。

    相关链接:

    昔日研修生,震后淘得第一桶金

    2008年,22岁的陈东强作为临沂赴日研修生前往日本,在一家名叫小松制瓦株式会社的公司工作,2010年3月,回国之后的陈东强凭借着自己的日语专长,顺利地进入临沂一家企业当上了一名日语翻译。

    两年多的研修生经历,不仅仅让陈东强熟练掌握了日语,而且使他对日本的风土人情、社会环境也有了相当充分的认识。

    “3·11”日本大地震发生后,陈东强在震惊的同时猛然想到,日本超过70%的民居都是木制建构,地震及引发的海啸致使大量民房倒塌,一旦进入重建阶段,对于人造板等建材的需求量肯定会加大。

    陈东强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小松制瓦株式会社社长池田利明,对方很快拍板,希望陈东强能够发一批人造板到日本。

    小松制瓦同陈东强签的第一笔订单是6720张三合板。拿到订单后,陈东强激动得一夜未睡。第二天,他便开始四处寻找符合要求的生产厂家。在走访了多个生产厂家之后,费县一家人造板厂的产品,总算让陈东强满意了。

    样品很快制作出来,日方对样品的性能和质量表示满意。4月中旬,第一批6600张人造板发往了日本,这是陈东强自己单独做的第一笔生意。

    如今的陈东强已经是一家小型汽修厂的小老板了。除了经营汽修厂之外,陈东强还有一项工作———为小松制瓦从临沂进口原料。陈东强说,他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中介经纪人了。

    文/片 本报记者 邵琳

放大 缩小 默认
研修生抢手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