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潍坊民间素有的习俗。这一习俗不知源于哪朝哪代,但至今仍在某些地方或村落沿袭着,给佳节平添了不少乐趣。
□王怀玉 所谓“蒸月”,就是蒸“枣饼子”。因其状如圆月,又象征十五的月亮,故俗称“月”。这“月”平时见不到,中秋露姿容。蒸月,通常是家中婆娘们的事。中秋节前夕,她们便淘好麦子,磨取“头箩面”(精粉),选取上好的红枣并煮熟。待到节前一两天,便下手做“月”。大的饼子直径50厘米左右,小的10厘米左右,一般30厘米左右,厚度1--3厘米。然后,取一张饼子,在上面密密麻麻摆满红枣,再在上面覆盖上一张同样大小的饼子,形成一个圆枣饼,这就是“月”的雏形。接下来,便开始装点“月”。装点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给“月”披“云肩”(似妇女的披肩),就是做一层和“月”一样大小的带花边的薄面饼,紧粘在“月”表面;第二步是捏塑装饰物,就是用面做一些吉祥物造型,如西瓜桃梨、杏花菊花、兔猫猪狗等,并多用红枣点缀其间。这样,一个“月”就做成了。最后上锅蒸熟即可。巧手婆娘做的“月”,蒸熟后观之,“枣饼层层,面镂花千瓣”,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月”蒸好了,但等念了。念月,则是孩子们的事了。所谓“念月”,就是捧着“蒸月”,望着明月,做念念有词状。这可是孩子们一年一度的拿手好戏!十五的夜幕一降临,孩子们便捧着“月”,拎着坐兀,陆续走向街头空地或场院,面朝东方落座,把“月”摆放在面前,静等明月升起。当明月刚一露脸,孩子们便立刻齐声念道:“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一大天井了!”宛如一曲“中秋童声大合唱”,此起彼伏,响彻云天!
中秋之夜,当孩子们都外出念月的时候,大人们便在家里洒扫庭除,准备祭月了。面朝东南,当庭摆开供桌,供桌上摆上香炉、月和月饼,瓜果梨桃等。此刻,明月高悬,香火缭绕,瓜果飘香,甚是舒爽!面对这良宵美景,百姓们每每瓜果香里说丰年,推杯换盏道团圆;文人雅士们则醉心于“歌明月之诗,诵窈窕之章”;孩子们呢?念月归来,意犹未尽,还要偎依在老人身边,听那“嫦娥吴刚”“神兔捣药”的故事呢!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我因感冒没出去念月,便依偎在祖母怀里望月问月。祖母边抚摩着我的面颊,边给我念了一首歌谣,至今我记忆犹新。祖母是这么念的:“月嬷嬷,本姓张,骑着驴,挎着筐,谁家孩子得了病,俺就给他开药方,只要吃了俺的药,管保叫你更旺祥!”说来也怪,第二天我的病就好了,祖母说,是月嬷嬷给你治好的!
作为一个老潍坊人,我常常这样想:蒸月念月祭月,究竟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求圆”吗?不就是求个“家圆国圆天下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