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闻
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在“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引发舆论关注的背景下,新华社6日报道,卫生部当天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老人跌倒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本报9月7日A04版曾报道)。
该指南就各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救人列举得十分详细,也十分专业。如果每个遇到老人摔倒的人都能按照这份指南来操作,那么它的实用性还是很强的。只可惜,这部指南仅仅是从医疗、救助的角度来指导人们如何扶起老人,而不是指导人们“该不该”扶起老人。如果面对倒地的老人,人人都争先恐后地想上前救助,那么这部救助指南才有用武之地。而现在的问题是,老人倒地,已无人敢管,甚至无人敢靠近一步,更不用说去判断老人意志清不清醒、需不需要打“120”了。
一部救助指南出得容易,“该不该扶起老人”却依然是个社会难题,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仍旧无法破解。在“前车之鉴”中,法律的判决让好心人寒了心,社会道德开始摇摇欲坠。于是,做好事之前首先要计算得失,平衡一下风险与收益。如此社会风气,谁来挽救?恐怕只有法律。在这个时候,率先出头平息舆论的应该是相关法律或规定,卫生部的救助指南反而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不过,卫生部门倒不妨作为一个榜样,引导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该不该扶老人、怎样扶老人才不会被追究责任”的指南,这个才是最实用、也最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