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守龙
他们是“拓荒牛”
教师村位于山东路西段北侧的星明社区,因为多数是平房所以不是很显眼,在这个村子里居住着42户人家,他们都是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教师。
王振东今年已是78岁,是教师村的第三任村支书,谈起教师村的兴起,他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照还是个县,整个县也没有几所学校,按照王振东的说法,当时,没有人愿意读书,更多的还是想着怎么挖野菜、喂牛。
响应国家的号召有一批100多人的教师队伍来到日照,他们都不是日照人,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王振东就是从老家江苏赶来的,就是这么一批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对日照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从他们开始,日照的教育逐渐步入正轨,稳步前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这第一批老师大多50岁左右
的时候,经协调同意,为了留住这一批对教育有突出贡献的人,教育局在山东路西段单独拿出了一块12亩9分空地安置当时留下的42户老教师,教师村由此产生,至今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如今这最早的一批老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子孙,他们有的做了博士,有的去了外交部,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他们在日照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昔时的外地人成了本地人。
他们都是多面手
王振东说他是在1957年从
一家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日照,和他一起的还有14个人,他们都是外地人,王振东当时还是这个小组的组长,这一组人去了黄墩小学任教,这一留就是60年。
刚来日照教学面临的问题非常多,首先就是没有人愿意上学。王振东说,那时候没有人上学,他们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但是,还是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们,在别人眼中,他们永远都是“臭老九”,甚至村干部都看不起他们,这给他们带来不少的工作压力。
除了劝孩子来学校上学,老师们还是个多面手,不但要教文化课,还要教体育等等。一个老
师带一个班级,什么课都由一个老师上。“当时教师实在是太缺了,也只能这样做。”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回家一趟就得两三天时间。”王振东说。现在交通便捷了,回趟家就一天的事儿。
不过,现在过中秋节他不用回江苏老家了,子孙儿女都来找他团聚。“现在我的家在日照了。
他们为子女树立榜样
王振东家是村里唯一一家三代有当教师的家庭,对于三代都有教师的夸奖,他谦虚地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照县教育几乎是个空白区域,为响应国家号召,有一批年轻人勇敢地站了出来,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们对日照教育事业贡献很大,从此以后,日照教育事业才逐渐起步。为了感谢他们教育局将他们聚集居住到一起,于是一个“村庄”形成了,那就是教师村。
“这并不稀奇。”
王振东是师范学校毕业,他的两个儿子一个闺女也是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孙女也毕业于师范学校。并且四人都在学校任教,可以说是一个教育世家。
谈起家庭三代从事教育事业原因,王振东说,这与他的影响不无关系,尤其是自己的儿女受影响最为明显,三个人都从事教育事业。
除了王振东家,在教师村还有两家是两代做教师,不仅教师村最早的村民为日照教育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他们的子女也是一样还是在默默地为日照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