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艺守护者
  • 2011年09月13日 作者:
  • 【PDF版】

    9月3日,刚成型的陶器在上花边。

    9月3日,两位老人合力将陶器抬进陶窑内准备烧制。

    史存正老人在检查还未烧制的成型陶器。

    9月3日,两位老人在作坊里忙碌着制作陶器。

    文/片 本报记者 张照朋

    莒县长岭镇石井一村的转轮制陶工艺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人力转轮这门技艺。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陶器逐渐被玻璃器皿等现代器具所取代。人力转轮这门技艺因为石井一村两位古稀老人的热爱和坚守得以保留至今,但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手艺如何传下去,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头病。

    小村陶艺六百年

    9月3日,记者来到莒县长岭镇石井一村,73岁的史存正和63岁的胡善民两位老人就是人力转轮制陶工艺的“守护者”。在村庄西边,记者来到属于他们的小天地———转轮制陶作坊。作坊虽然破旧但与陶艺的古老气息相得益彰,两座稻草房、一座土窑、一排稻草凉亭、几垛麦草,是整个作坊的全部。

    据两位老人介绍,稻草房是存放陶器用的,土窑用来烧制陶器,而位于作坊南边靠墙的稻草凉亭是他们制作陶器的地方,存放着他们所有的工具和制陶转轮。

    与已成为日照特色的黑陶相比,两位老人仍坚持使用人力转轮制作陶器,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手脚并用才能体现技术娴熟,而且这样也是对传统的继承。“黑陶与我们技法基本一致,但黑陶现在基本上都使用机器转轮了。”史存正说,“像我们这样坚持使用人力转轮做陶的越来越少了。”

    人力转轮制陶工艺在长岭镇有着悠久历史,史存正老人告诉记者,这门工艺在石井一村已有600年的历史。

    制陶工艺的守护者

    两位老人讲述,之所以一直坚持制陶,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学习这门传统工艺,已经从开始的学艺糊口转变为真正的热爱,转轮制陶是他们一生的心血。

    “我们将坚持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一位老人说。

    今年73岁的史存正老人,年轻时开始学习转轮制陶工艺,如今已有四十多个年头。63岁的胡善民老人,家里是制陶世家,从小就受家里影响学习转轮制陶。直到现在进入古稀之年,虽然没有当年的体力和精力了,但是他们依旧坚持着。

    两位老人说,从事制陶这一行接近半个世纪了,每天作坊里吃,作坊里睡,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是只要一天脚不踩土,手不捏土,就觉得少些什么。俗话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两位老人表示,他们已经把它当做一辈子的爱好,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

    “我们前后搬了四五次家,最后搬到这个地方。我们老哥俩在这儿有13个年头了,有感情了。”胡善民老人说。

    制陶手艺续传难

    虽然人力转轮制陶工艺在这里历史悠久,使用较为广泛,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陶器逐渐被玻璃器皿等现代器具所取代,之前依靠制陶养家糊口的民间艺人们也纷纷转行。

    胡善民老人告诉记者,十几年前,他们制作的陶器非常受欢迎,也好卖,让从事制陶的人赚了不少钱。在石井一村,胡善民老人是村里第一个盖起砖瓦房的人。

    记者在石井一村走访了解到,他们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将制陶逐渐转型为制砖、制瓦,单是石井一村就有15座瓦厂、8座砖厂,经济效益好,居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这样,一大批转轮制陶人纷纷转投新型行业。

    “现在会人力转轮制陶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老了,年轻人又不愿意学,这门手艺恐怕要失传了啊。”两位老人脸上表情一下凝重起来,“希望能有人继承,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毕竟这么多年了,失传了可惜啊。”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艺守护者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