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黑陶艺术大师邢葆东
它们就是我的孩子
  • 2011年09月19日 作者:
  • 【PDF版】

    ①邢葆东跟自己的作品在一起。

    ②

    ③

    ②邢葆东得意之作《山东大女曼》。

    ③邢葆东的代表作之一———《盛世龙盘》

    本报记者 冷炳豪 摄

    邢葆东,1962年生于河北馆陶县,1975年拜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狂草人物画家、黑陶制作大师汪易扬,学习黑陶制作,从此与黑陶结缘。他在日照创办“黑陶邢”艺术中心,现为山东省黑陶艺术委员会会长,被誉为中国黑陶艺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

    17日下午,秋风瑟瑟,天气转凉,见到邢葆东时,他刚从日照市文化艺术博览中心回来,最近他一直在忙“中国黑陶文化之乡”授牌和“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成立的事。

    是技术也是文化

    17日下午3点多,记者随邢葆东来到他的办公室。办公室陈列简单,一张电脑桌、一台液晶电脑便是他的办公用品。正中间是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放着古色古香的茶具。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和奖状。

    说到黑陶,邢葆东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黑陶文化的历史应该是7000余年,而不是网上说的4000多年。“其实龙山文化中包括黑陶、红陶和白陶,只是黑陶更具代表性。”

    从事黑陶创作30余年,邢葆东都亲自设计、创作、烧制每一件黑陶作品。“其实做黑陶并不只是一门技术,它包含着一种思想,体现一个地域的文化。”邢葆东说。

    “爱一辈子,学一辈子,干一辈子。”邢葆东用这三句话来概括自己对于黑陶的热爱。

    “黑陶是我的孩子”

    与黑陶结缘之后,邢葆东与汪易扬开始寻找龙山文化之根。上世纪80年代末,他来到日照成立了“日照市龙山艺术院”,建立了自己的黑陶烧制基地。

    从1990年12月,他在日照烧出的第一批黑陶开始,无数的黑陶作品在他的手中问世,不过让他记忆更加深刻的是创业初期的艰辛。“有一次烧了一窑的黑陶,全废了。其实就是一把火烧错了。”但是,现如今经过“千锤百炼”的邢葆东和他的黑陶团队烧制黑陶的一次性成功率已经达到90%以上。

    “这些黑陶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它们流向市场时,真不舍得。”邢葆东说,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他烧制了一件《盛世龙瓶》,这件黑陶创作了7个月,仅图纸就画了50多遍。“当时在北京展出的时候,有人想高价购买但我拒绝了,我得自己留着她,她是我的心血。”

    想办博物馆“藏宝”

    记者随邢葆东来到他的一个作品储藏室,屋里摆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黑陶作品,至少有二三百件。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他最得意的两件作品———《山东大女曼》和《孔子竹简》。这两件作品首先从外形上突破了之前黑陶瓶瓶罐罐的形状,有点特别,为了突出“山东大女曼”的辫子,他故意将女孩的脖子拉长。邢葆东说,《山东大女曼》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拉坯和泥条盘制法,并融合现代思想。

    《孔子竹简》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据他介绍,《孔子竹筒》是孔子文化和黑陶文化的完美结合。这件陶艺的整体外形是一卷竹简,外面画着孔子像,并用篆书写着孔子的生平。

    谈到未来的计划,邢葆东表示2012年他将创作一个瓶子叫《盛世大团圆》,将前往全国各地采集56个民族居住区的水和土,用来烧制这个作品。

    “现在已经开始设计,瓶子直径5到6米,预计明年下半年启动,烧制完成后,会邀请56个民族的代表来。”邢葆东憧憬说。

    储藏室里摆满了邢葆东的“宝贝”,但这只是他的储藏室的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他还将成立自己的黑陶博物馆,放置自己多年来的得意之作和自己收藏的黑陶珍品。

    “让黑陶文化能进一步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黑陶,喜欢黑陶,把黑陶技艺传承下去。”采访结束时,邢葆东说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本报记者 李玉涛 冷炳豪

放大 缩小 默认
它们就是我的孩子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