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演唱东路大鼓收入曾经和县级干部一个水平
东路大鼓如今渐渐走向没落
  • 2011年09月19日 作者:
  • 【PDF版】

    ④

    ▲采访结束时,周金山老先生演唱了一段《孝顺有方》。

    文/片 记者 王丽丽

    那些三弦、铜板、书鼓,早已褪却了曾经属于它的光彩,默默地诉说着那古老而悠远的调子。东路大鼓唱词以韵文为主,兼以散文念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其曲调刚健有力、活泼流畅,语言通俗质朴,深受群众喜爱,当时以它为业的说书人数不胜数。

    演唱靠东路大鼓曾经收入不菲

    13日下午,记者在滨城区文化住宅小区见到了周金山老先生———东路大鼓唯一的传承人。周老虽然已71岁高龄,却依旧精神矍铄。

    周金山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与东路大鼓结缘源于父亲。1955年,滨州市曲艺队成立,父亲成为了其中的一名东路大鼓演员。那时候的演员,是要到各个县“巡回演出”,周金山下学后便跟着父亲去各个县演出,自己也在下面听着并会不由自主的说起来。

    1956年,周金山16岁,由于长期受到熏陶,加上自己对曲艺也存在着浓厚的兴趣,他也成为了曲艺队的一员。从此,他便和父亲成了搭档。周金山负责说唱,父亲拉三弦。两个人每个月大约演出20多场,有五六十块钱的收入。“这个收入水平在那个时候是很丰厚的了,跟县级科级干部拿的工资差不多。”周金山告诉记者。

    一句鼓励的话他坚守了一辈子

    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举行,父亲作为东路大鼓的演出者,被邀请为汇演嘉宾,周金山随

    同前往。正好当时有一个青年专场演出,周金山就报名参加了。在这次演出中,省里看中了他的天赋以及对曲艺的热爱。

    演出结束后,省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东路大鼓已经是稀有曲中了。“回家后要好好学习,将东路大鼓继承下去。”这句话,让周金山用一生的时间去坚守。“从那时候我打心里重视起来了,以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但现在我考虑到更多的是怎么让东路大鼓从我这里传承下去。”

    70多岁时再汇演女儿为自己拉三弦

    1957年周金山参加第一届曲艺汇演回来之后,不再把过多的心思放在西河大鼓上。而是跟着父亲认真学习东路大鼓。直到1958年父亲去世,此时他对于东路大鼓,虽是继承,但是只掌握基本唱腔,在东路大鼓各句里面强调的变换还把握不准。

    1958年冬天,他来到堡集镇,拜师学艺。“我的老师是父亲的同窗同学,我跟着他学了一个月,东路大鼓的唱法,从基本掌握到全部掌握,唱腔以及板式的变化都能拿捏得很准确。”周金山告诉记者。1999年,省里曲艺汇演,周金山被邀请去演奏东路大鼓,但是自己当时的同伴已经70多岁。于是,女儿

    当了自己的伴奏拉三弦。

    学了赚不到钱观众也不愿听

    2009年,东路大鼓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吕剧团的人也在学习周老先生的东路大鼓,但是周老先生并未因此看到东路大鼓的未来。“我唱完一段,刻成光盘,他们跟着光盘学。但这只是学到了东路大鼓的‘形’,至于神,还差得远。但是并没有人愿意下上功夫跟着我学习东路大鼓,因为养不起家。”周老先生道出了其中的无奈。

    周老先生告诉记者,大约2009年,杨柳雪镇韩家有个30来岁的小伙子打电话给他,想学习东路大鼓,但是因为学习这个没有经济收入,无法养家糊口,最终放弃了想法。现在,他们虽经常通电话聊家常,却再也不提学习东路大鼓一事。“拯救东路大鼓,关键还是要靠政府。只有政府组织,并且出资资助学东路大鼓的人,他们才有可能下功夫学习。”周老先生说。

    记者离开时,周老先生给记者演唱了一段他自己写的段子《孝顺有方》,讲的是三个儿子都坐拥几十万家产却不孝顺年迈老父亲的故事。

    左手拿月牙形钢板,右手偶尔鼓槌敲鼓,没有三弦的伴奏,“几十万元户,苦了老头受折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人物

东路大鼓如今渐渐走向没落
退休后带起2万多人打太极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