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晚报数字版
站内搜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小朋友们在交朋友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推来推去、抢玩具,这些行为在大人眼里看来会心里不舒服,认为孩子受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孩子的眼里没有“欺负”,只有互动。近日,家长赵女士致电本报询问孩子如果被欺负了,家长该怎样进行心理引导。为此,9月22日记者走进了烟台大学佳阳健康教育培训中心,听听育儿专家王培东为家长指点迷津。主角:巧巧 月龄:23个月 性格:外向型画面一:玩耍时被拧家长困惑:画面四:以前总欺负姐姐专家解答巧巧的转变很正常干预时一定要正向引导孩子的世界没有欺负不干预是最好的办法
  • 2011年09月23日 作者:
  • 【PDF版】

    专刊记者 王双

    小朋友们在交朋友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推来推去、抢玩具,这些行为在大人眼里看来会心里不舒服,认为孩子受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孩子的眼里没有“欺负”,只有互动。近日,家长赵女士致电本报询问孩子如果被欺负了,家长该怎样进行心理引导。为此,9月22日记者走进了烟台大学佳阳健康教育培训中心,听听育儿专家王培东为家长指点迷津。

    主角:巧巧 月龄:23个月 性格:外向型

    画面一:玩耍时被拧

    巧妈和朋友一起逛商场,巧巧则和巧妈朋友的孩子一起玩耍。两个小孩月龄差不多,无意中巧妈发现巧巧特别想跟朋友的孩子玩,但是不知怎么了那个小姑娘却伸手在巧巧的胳膊上拧了一把。巧妈在不远处看着很心疼但也没吱声,被拧后巧巧则摸了下胳膊就转身走了,来到了巧妈身边。巧妈看到巧巧胳膊红了,就问巧巧

    疼吗?巧巧则说不疼,巧妈便告诉巧巧,你应该和朋友说我们是朋友不能打架。

    画面二:一起玩时被打

    巧妈带着巧巧去朋友家玩,巧巧和巧妈朋友的小孩玩得很开心。但是,突然朋友家的小孩就拿东西往巧巧脸上丢,巧巧便转身离开,不理那个小朋友了,去别的地方玩了。

    巧妈带着巧巧在楼下玩,楼下有一个不到20个月的小宝宝看见巧巧就想打,不是抓一把就是踢一脚,小宝宝的外公也拦不住她。开始巧巧没什么反应,后来打多了,小宝宝一动手巧巧就说妹妹真烦人。

    画面四:以前总欺负姐姐

    据巧妈回忆两个月前的巧巧可不是现在这样淡定,7月份巧妈的姐姐来巧巧家玩,巧妈姐姐家的小宝宝比

    巧巧大4个多月。在巧巧家的时候,巧巧总欺负她,玩具也不让姐姐玩,看见了就瞪眼,在一起就打架。

    家长困惑:

    之前那么强势的巧巧,现在怎么会这么无所谓呢?巧妈认为巧巧总是满心欢喜地跟其他小朋友示好,但总是遭到拒绝,巧巧的幼小心灵一定受到了委屈,这样情况下家长该怎样引导小朋友,让小朋友心理不受伤害?

    专家解答

    巧巧的转变很正常

    之前巧巧不喜欢别的小朋友跟她分享玩具,而后来的巧巧则是主动示好跟小朋友们玩,遭到拒绝也不反抗,为什么前后转变会如此之大?据烟台佳阳健康教育培训中心的育儿专家王培东介绍,之前的巧巧不跟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现象是因为巧巧正处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意识里只有自己没有朋友的概念,所以遇到别人动玩具则会开始“战斗”。

    而现在的巧巧则处于“需要小朋友”的阶段,“我”的概念便被弱化了,需要小朋友的概念则被强化了。王培东介绍,每个孩子心理及各个方面的发育都存在个体差异性,像是欺负巧巧的那

    几个小朋友,他们不是在欺负巧巧,而是自己处在了“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不需要小朋友进入到她的世界,慢慢地也会跟巧巧一样发展到“需要小朋友”的阶段。

    孩子的世界没有欺负

    很多家长觉得别的孩子推了自己孩子、扭了自己的孩子、打自己的孩子都是在欺负自己的孩子,其实在孩子的眼里没有欺负与被欺负,这些大人眼里的“欺负”在孩子眼里都是互动。王培东介绍说,巧巧几次被拒绝在大人眼里,可能觉得孩子的心理会受伤害,但事实上孩子没有大人想得那么脆弱。

    王培东说,巧妈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处理好

    和朋友的关系。一个不到2岁的小朋友是不懂拒绝、受挫是什么意思,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她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家长要相信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困难。

    不干预是最好的办法

    对于孩子受欺负了,王培东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不干预”。像是巧巧被小朋友扭了一下,主动示好被拒绝了,这一系列家长认为的“欺负”会导致的负面影响,其实小朋友自己没觉得是多大事。像是巧妈妈问巧巧疼不疼,则是在关注巧巧受欺负事情。原本巧巧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大事,妈妈的关心则让巧巧觉得这是件大事,妈妈很关注。家长应该

    相信孩子,自己可以调节,可以想办法交到朋友。

    干预时一定要正向引导

    对于孩子主动示好,其他小朋友不理睬。王培东认为家长可以这样说,那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啊?你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去玩啊?不要说“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不理你啊”,而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不要用贬义的词去跟孩子说“拒绝”、“欺负”而是要用中性词来跟孩子说,不对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的行为做判断贴标签,用好奇的语气跟孩子说,两岁左右的孩子是非常容易转移注意力的。家长应多把自己还原成孩子,从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宝宝游泳大赛明日开赛
科学用碘 健康成长
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通信地址:中国 山东省 济南市泺源大街6号F15   邮编:250014   E-mail:wl@qlwb.com.cn
电话 新闻热线:96706   报刊发行:0531-85196329 85196361   报纸广告:0531-82963166 82963188 82963199
副刊青未了:0531-85193561   网站:0531-85193131   传真:0531-86993336 86991208
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   鲁ICP备050043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