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上的运输船多是木帆船
今年已84岁高龄的王殿英,刚刚出生8个月,就随父亲从天津搬家到了小清河边。
在小清河上第一次乘坐木船的经历让王殿英印象很深刻。“那是1942年,我才15岁,帮别人照看货物,搭乘木船到了羊角沟,感觉非常兴奋,船上的一切都非常新鲜。”有了第一次的经历,王殿英喜欢上坐船航行,“在两年时间里,出去了四五趟,一趟有半个月的时间。”
由于经常随船出行,王殿英对当时小清河上的运输货物船非常熟悉。“当年在小清河里跑运输的大都是木帆船。”
“扬帆行船叫做‘跑风’。无风时,一人在船上撑篙,一人还要到河岸上拉纤。”
“那时候的船工相当辛苦,不论天热天冷,船要是搁浅了,就得脱衣下水推船,夏天阳光暴晒,冬天所睡的船底板下面就是河水,吃高粱与咸菜,工资又低,令人心酸。”
装卸工最多一天挣40斤小米
王殿英回忆说,板桥码头作为不少货物装卸的中转站,在上世纪50年代相当繁荣。“正是由于小清河上货运的发达,码头上也催生了很多装卸工,旧称‘扛大个的’。”
“我虽然没有干过装卸工,但那个场景是经常看到的。”王殿英常常到码头上找伙伴去玩,因此对装卸工的生活状态也非常了解。“那些装卸工大都来自码头附近的六七个村庄,都是男的,由于种庄稼挣钱少,他们就常常到码头上来扛活。”
在王殿英的印象中,这些装卸工的工作状态也是拼了命的。“不分白天夜晚,货到了即装即卸。他们一般都在肩上披一块宽大的蓝布,重200多斤的麻袋包,一弯腰扛起来就走。由于搭在船和河岸之间的踏板又长又窄,他们走在上面颤颤悠悠。”
由于这些装卸工拼命干活,他们当时的工资也比较可观。王殿英称,按当时的计算方法,一个装卸工一天能挣到40斤小米,一个月下来能挣三四百斤小米,抵得上当时的一名正式工人。
把小清河故事写进《往事回忆》
在王殿英家中,他珍藏着一本手写的《往事回忆》,记载着他从1933年到1993年的旅游见闻,其中,小清河上的故事也写了进去。
说起记录小清河的缘由,王殿英说,从他8个月大来到济南开始,以后先后搬家到了北关火车站、大赵家庄、苇闸、史家庄等地方,但这些地方都是在小清河边,“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小清河,可见我与小清河的缘分有多深。”
小清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当着运输货物的功能,东来西往的货船大都在济南码头停靠。那时候的运输船是什么样子的?码头上搬卸工工作状态又是怎样?26日,老济南王殿英的讲述,呈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